-
负反馈
负反馈是起缩小误差作用的反馈。负反馈的特点,是检出系统的输出值与预想的目标值之间的偏差,并用这一偏差值从其负的方向影响输入,以纠正输出偏离目标值的差。在负反馈的作用下,系统的输出的总趋势是逐步达到和维持在目标值上。因此,负反馈是使系统的状态保持稳定的控制机制,是一种“有目的”的控制行为。
-
道德行为反馈
道德行为作用于行为客体,便在行为对象及其周围人群中引起一定反应,反应信息回道行为主体,经过行为主体的吸收和加工,进行强化或抑制,以修正道德意识,尔后又支配新的行为,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作用,使良好行为得以巩固,使不良行为不断弱化、抑制。培养人们的高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信念。负反馈起阻止作用。
-
反馈
如果反馈信息可使控制中枢的原始信息减弱,称为负反馈,如果可使控制中枢的原始信息加强,则称为正反馈。在生理机能调节中反馈的作用多数属于负反馈型式。例如:将人体视为一个由医生调控的系统,体温是人体系统诸输出量中的一个,医生用体温计测量体温,获得反馈量,据此判断病情并采取或调整对病人的调理措施(输入)。
-
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
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是指机体在进行反射活动时,所产生的效应往往不是一次就能达到适宜的程度,必须经过多次的反馈调节,才能达到最适效应。这种反馈属于负反馈。例如,排尿反射进行时,当膀胱收缩时尿流刺激了尿道的感受器,传入冲动进入中枢进一步加强中枢的活动,并通过传出神经使膀胱收缩更为加强;
-
正反馈
正反馈是起扩大误差作用的反馈,即系统的输出增大导致输入增大,输出减小导致输入减小,使系统的状态越来越大地偏离目标值。参见“负反馈”。
-
五行自稳模型
五行自稳模型是用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机制来表达人体依靠五藏之间的交互作用自我保持稳定的一种模型。这一模型的实质是反馈调节,从控制论来看,生是正反馈,克是负反馈,由生与克的正负反馈机制形成了五藏闭环自动调节系统,它是人体保持稳态的一种“内稳定器”。
-
反馈方法
反馈方法是用反馈概念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目前反馈方法已超出控制论的领域,成为普遍适用的一种一般方法。其特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应用负反馈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应用负反馈纠正偏差、消除错误以保证系统目标的准确度,应用正反馈放大系统的功能,以及建立自动管理调节机制、实现控制过程最优化等。
-
分化抑制
分化抑制是分化完成的细胞可以产生抑素(chalone),这种化学介质可抑制附近的细胞进行同样的分化。例如,把一个正在发育的蛙胚放到含有一片成体蛙心组织的培养液中培养,胚胎不能发育出正常的心脏。这种分化抑制是发育过程中常见的负反馈调节现象,它和分化诱导共同协调作用,维持正常细胞的分化和胚胎的发育过程。
-
学习的反馈
提供给学习者的信息一般说来有两种:1.来自有机体的效应器官活动所发生的动觉刺激,称为内反馈信息。学习的反馈信息不仅可对学习活动本身起检验、核对和调节作用,且对学习的动机起强化作用或削弱作用。反之,如果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是负反馈,那么很可能对学习产生消极的心理抵触。
-
单纯甲状腺肿
单纯甲状腺肿是由于食物和饮水中碘长期供给不足,而引起甲状腺代偿性肿大,常流行于一个地区,又称地方性甲状腺肿。但在机体需要甲状腺激素增多时(如妊娠),可因代偿不足而呈现甲状腺机能减退现象。
-
系统自组织理论
系统自组织理论是研究自组织系统的自组织机制和规律的各学科的总称。这些理论分别从不同的学科探求一个共同的目标:自组织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机制和规律。耗散结构理论指出“耗散导致有序”,协同学指出“协同导致有序”,超循环理论指出“超循环导致有序”,信息论和控制论也揭示了信息、负熵、负反馈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