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知觉
从第一印象的形成与作用中可以看出,对人的知觉的一个普遍的倾向是,对他人的第一印象是在很少的或有限的信息资料基础上形成的,并且是很快形成的。刻板印象是构成人际间偏见的主要原因,种族偏见也包含着刻板化的心理因素。这种错误倾向是建立在人格理论的基础上的。所以观察者可能歪曲所得的信息,使观察对象更象自己。
-
社会印象
社会印象是在社会知觉基础上经过加工处理后在记忆中保持下来的对社会对象的主观印象。社会知觉材料的多寡与真伪、知觉对象的个人意义、情境因素,特别是人的经验体系,诸如认知主体的传统、习惯、审美情操、价值观念、思想方法等等,都是参与个体把社会知觉素材加工为社会印象的重要相关因素。
-
社会认知
社会印象则是在社会知觉素材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加工概括而在记忆中保持下来的主观印象,是人对社会对象的一种间接反映,如"第一印象"、"晕 效应"和"刻板印象"等都是这样社会印象(详见"社会印象"条);社会判断是社会认知的高级阶段,是对某种社会对象的定性或定论的过程。
-
交往
总的来说,交往就是沟通、相互作用、知觉这3个方面的统一。交往对心理活动的影响:有些心理学家较为系统地实验研究了被试者在单独活动和共同活动(其中包含有交往的因素)条件下的心理活动──感知、表象、记忆、思维过程,目的是要阐明交往条件下心理活动的特点,交往对心理过程的影响。社会心理因素、人际关系、职能关系。
-
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是对不熟悉的社会知觉对象第一次接触后形成的印象。一般人通常根据最初印象而将他人加以归类,然后再从这一类别系统中对这个人加以推论与作出判断。对此,心理学家鲁钦斯研究认为,先出现的信息对总印象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决定力,因此,要想在别人心目中留下好的印象,应该特别慎重,即留给别人好的第一印象。
-
社会判断
以对人的行为预测为例,。要对人的未来行为作出超前反映,无疑是推理和想象过程,但是,这种对尚未发生的行为的推断和想象,又总是根据过去与现在的知觉和社会印象作出的,所以是一个由间接推理到直接寻找根据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凯利等人提出的归因理论,就是一种关于社会判断的研究。
-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指以自我作为认识的对象,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它属于社会知觉的一种形式。通过对他人知觉的结果和自我加以对照、比较才使他产生对自己的表象。自我知觉对自身的行为有重要调节作用。正确的自我知觉会使一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得体;相反,一个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常常会使他遭到各种不应有的挫折。
-
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指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包括自己与他人关系和他人与他人关系的知觉。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判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时,不仅要了解对方行为的动机=人格的特点,人际反应特质以及血型类型,同时还要了解对方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社会心理学家阿希曾用"三环图"表示了社会群体中极为复杂的人际关系。
-
人际关系
在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叫人际关系。行为成分主要包括活动的结果、活动和举止的风度、表情、手势以及言语,即所能测定与记载的一切量值。在这3个因素中,情感因素起着主导作用。比较常用的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主要有感受性训练(又称实验室训练)和角色扮演法。
-
群体
(2)由进行共同活动的需要而结成,成员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并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诸如人际关系、暗示、从众、模仿、舆论、社会知觉、气氛、感染等社会心理现象。群体的分类:对群体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如正式与非正式群体,参照群体与非参照群体等等。人群、人流、人海、人堆均属于群众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