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涎丸

方劑 中成藥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kòng xián wán

2 控涎丸藥典標準

2.1 品名

控涎丸

Kongxian Wan

2.2 處方

甘遂300g、紅大戟300g、白芥子300g

2.3 製法

以上三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另取米粉或黃米粉240g,調稀糊。取上述粉末,用稀糊泛丸,乾燥,即得。

2.4 性狀

本品爲棕褐色帶有淡黃色斑點的糊丸;味微辛、辣。

2.5 鑑別

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無節乳管存在於薄壁組織中(甘遂)。色素細胞黃棕色或紅棕色,長圓形或延長成管狀;草酸鈣針晶成束或散在(紅大戟)。種皮柵狀細胞表面觀細小,多角形,壁厚,側面觀類長方形,側壁及內壁增厚(白芥子)。

2.6 檢查

應符合丸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Ⅰ A)。

2.7 功能與主治

滌痰逐飲。用於痰涎水飲停於胸膈,胸脅隱痛咳喘痛甚,痰不易出,瘰癧痰核

2.8 用法與用量

溫開水或棗湯、米湯送服。一次1~3g,一日1~2次。

2.9 注意

孕婦忌服;體虛者慎用。

2.10 貯藏

密封

2.11 版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3 醫方類聚》卷一六○引《濟生》之控涎丸

3.1 方名

控涎丸

3.2 別名

控涎丹、控痰丸

3.3 組成

川烏半兩(去皮),半夏半兩(洗)半兩,殭蠶(不炒,3味銼碎,生薑汁浸1宿)半兩,全蠍(去毒)7個,鐵粉3錢,甘遂2錢半。

3.4 主治

醫方類聚》卷一六○引《濟生》之控涎丸主治諸癇久不愈,頑涎聚散無時,變生諸症。

3.5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食後用生薑湯送下。

3.6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生薑自然汁打糊爲丸,如綠豆大,硃砂爲衣。

3.7 用藥禁忌

忌食甘草

3.8 附註

控涎丹(《袖珍》卷三)、控痰丸(《中國醫學大辭典》)。

4 《理瀹》之控涎丸

4.1 方名

控涎丸

4.2 組成

蒼朮2兩,生南星2兩,生半夏2兩,甘遂2兩,白朮1兩,芫花1兩,大戟1兩,大黃1兩,葶藶1兩,黃柏1兩,黃芩1兩,黃連1兩,梔子1兩,枳實1兩,陳皮1兩,青皮1兩,香附1兩,靈脂1兩,連翹7錢,桔梗7錢,薄荷7錢,白芷7錢,赤苓7錢,川芎7錢,當歸7錢,前胡7錢,鬱金7錢,瓜蔞7錢,檳榔7錢,靈仙7錢,羌活7錢,防風7錢,蘇子7錢,皁角7錢,明礬7錢,白芥子7錢,蘿蔔子7錢,殭蠶7錢,全蠍7錢,木鱉仁7錢,延胡7錢,細辛7錢,菖蒲7錢,雄黃7錢,白附子4錢,草烏4錢,木香4錢,官桂4錢,黑醜4錢,吳萸4錢,巴仁4錢,紅花4錢,乾薑4錢,厚朴4錢,輕粉4錢,炮甲4錢(研),薑汁1碗,竹瀝1碗,牛膠1兩(或加黨蔘犀角)。

4.3 主治

《理瀹》之控涎丸主治風痰熱痰溼痰食積痰,及痰飲流注痰毒等。

4.4 用法用量

臨用薑汁化開,擦胸、背、手、足心,痰自下。此方用生薑半斤、槐柳桑枝各2斤,鳳仙花子葉全1株,麻油先熬,入前藥熬,黃丹收,加石膏滑石各4兩,攪貼,亦治百病。

4.5 製備方法

水煎爲丸,硃砂爲衣。

4.6 用藥禁忌

陰虛之痰,與冷痰勿用。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