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毛狀粘膜白斑

皮膚性病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kǒu qiāng máo zhuàng zhān mó bái bān

2 註解

3 疾病別名

又稱口腔病毒白斑

5 疾病概述

口腔毛狀粘膜白斑病白斑不易颳去,活檢組織中可以發現EB病毒,可能和EB病毒在舌和頰粘膜角化上皮細胞複製有關。它是艾滋病患者常見的口腔粘膜病變。多見於同性戀、異性戀、吸毒者、血友病患者、接受輸血和使用血液製品者以及HIV感染的性伴侶等人羣中。高發年齡在20歲至50歲之間。

6 疾病描述

又稱口腔病毒白斑口腔扁平溼疣。係指發生在舌側緣的一種呈毛狀的白色斑塊性損害。

7 症狀體徵

20%艾滋病患者可伴有毛狀白斑(HL),HL是艾滋病特異性相當高的早期臨牀症狀。有一組80例艾滋病症狀的HL患者中,99%患者血清HIV抗體陽性,28%患者於7.5個月(平均)後出現了典型的艾滋病症狀

HL通常見於舌側緣(約佔72%),其次爲舌腹、舌背、口底、頰、齶等部位。病損成片狀,每側數目不超過4片,以1片損害爲多。損害約爲數毫米至3.5 cm×3 cm大小脫色白斑,微隆起,界限不清,表面起皺、呈毛狀或纖維狀,有時可見粗大斑塊粘附於舌側,不能被擦去。可伴發地圖舌。無自覺症狀,或伴輕度燒灼疼痛感。病人血清HIV抗體檢陽性;外周CD4+細胞絕對計數明顯減少,CD4+/CD8+細胞比值低下;病損部位取材塗片PAS染色或培養,白念珠菌常陽性

8 疾病病因

口腔毛狀粘膜白斑好發於人T細胞淋巴病毒Ⅲ型(HTLV-Ⅲ)易感人羣。近來有人認爲HTLV-Ⅲ不是引起毛狀白斑的直接病因,僅在同時伴有EB病毒(EBV)感染、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EBV與HPV混合感染、或者HPV合併皰疹類病毒感染,纔會形成毛狀白斑

9 病理生理

病機理尚不十分清楚,據推測,患者早期感染HTLV-Ⅲ後,由於CD4+細胞功能下降,數量減少,導致淋巴因子生成減少,在此基礎上又受EBV、HPV、EBV與HPV以及HPV與皰疹類病毒感染發生粘膜白斑。本病常發生於舌側緣,由於這一區域的朗格漢斯細胞存在生理性缺乏,從而導致這一部位遞呈抗原能力降低,易被上述病毒侵襲。CD4+細胞功能低下又使病毒易於增殖、擴散,致上皮的過度增殖,故臨牀可見舌部的角質突起和毛樣白斑

病理變化:表皮角質層有毛狀突起,角化過度及角化不全,棘細胞層肥厚並有氣球樣變性細胞體積增大,核固縮,胞質淡染,甚至形成空泡細胞表皮下有炎症細胞浸潤,主要爲淋巴細胞,少量中性粒細胞漿細胞免疫組織化學及電鏡檢查證實有病毒存在。

10 診斷檢查

本病有以下特點,病損在舌側緣,爲白色斑塊,呈毛狀外表,斑塊不易被擦去,抗真菌治療無效,結合本病的組織學特徵,一般可以作出診斷。有時需與下列疾病相鑑別:①白念珠菌病:以高年體弱、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接受免疫抑制藥者常見,口內損均勻分佈,以頰粘膜部位最常見,白色膜狀物易被擦去,抗真菌治療效果好。②粘膜白斑病:多發生在中老年患者,以頰粘膜多見,損害早期爲乳白色斑點或斑片,邊界鮮明,表面較光滑,晚期可變厚而粗糙不平。③黑毛舌黑毛舌是絲狀乳頭過度增生所致。通常發生在舌背絲狀乳頭稠密區人字溝前方,有時舌兩側亦可發生毛舌常着棕色或棕黑色,根據損害部位及形態可與本病鑑別。④白色海綿狀痣:本病出生時或稍後幾年發病,損害多見於頰部、脣、舌緣、齶等部位。呈珍珠樣白色,質軟如海綿狀,表面有皺摺,易於鑑別。

11 治療方案

(一)注意營養,勞逸結合,足夠的睡眠,良好的情緒等有助於調節患者免疫功能,減緩或防止病情的進展。

(二)合併念珠菌感染者可局部或系統性應用抗念珠菌的藥物

(叄)0.1%維A酸溶液局部應用可暫時消除病變損害,但不能阻止復發。

(四)HIV抗體陽性者,應按艾滋病的治療原則進行處理,系統應用有效的抗病毒藥物,亦可酌情局部或系統性應用阿昔洛韋

口腔毛狀粘膜白斑相關藥物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