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概述
跟骨移位截骨術用於可屈性扁平足的治療。可屈性扁平足,或稱鬆弛性扁平足,其特點是在負重時足內側縱弓消失,不負重時縱弓可恢復至正常狀態。此外,還可有距骨頭向足內側和蹠側突出、前足在距舟和跟骰關節平面外展、足跟外翻和跟腱短縮等表現。治療應以非手術療法爲主,如用足弓墊或穿着矯形鞋,加強足部肌肉鍛鍊等。只有在疼痛等症狀嚴重,經非手術療法無效後,才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方法應依據病人情況而定,嚴格手術適應證(圖3.23.2.2.5-0-1)。
手術相關解剖見下圖(圖3.23.2.2.5-1,圖3.23.2.2.5-2)。
9 手術步驟
9.1 1.切口及顯露
做足跟外側斜切口,自跟腱外側緣距足跟蹠側上方約6cm處開始,斜向前下方止於跟骨前部蹠側緣。避免損傷腓骨肌腱、腓腸神經及其分支。必要時結紮小隱靜脈。結紮腓動脈跟骨支,以減少術後出血。橫行切開跟骨外側面骨膜,用骨膜剝離器將骨膜剝離,顯露位於距骨後方的跟骨上、下面。
9.2 2.截骨
先用直徑約3mm的鑽頭,在預定的跟骨截骨面處斜行鑽幾個穿透兩側骨皮質的孔道,其方向系從距骨後緣後方約1cm處的跟骨上開始,斜向遠側和蹠側,使鑽頭方向與側位X線片的跟骨長軸呈20°~30°角。然後用骨刀沿鑽孔的平面和方向截斷跟骨後部。注意截骨時骨刀剛好鑿透跟骨內側骨皮質,不損傷內側的脛後神經血管束和𧿹長屈肌腱。神經血管束系位於骨刀的前上方。
9.3 3.跟骨後部內移及固定
術者用一手穩住前足,另一手推跟骨後部向內側移位,移位範圍約爲跟骨寬度的1/3~1/2,直至跟骨內側緣與截距突在同一垂線上(圖3.23.2.2.5-3)。用1~2枚克氏針越過截骨面做斜行或交叉固定,針尾埋在皮下。照足部正位和側位X線片證實位置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