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中度)臨牀路徑(2011年版)

臨牀路徑 2011年版臨牀路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kuì yáng xìng jié cháng yán (zhōng dù )lín chuáng lù jìng (2011nián bǎn )

2 基本信息

潰瘍性結腸炎(中度)臨牀路徑(2011年版)》由衛生部於2011年5月9日《衛生部辦公廳關於印發消化內科專業9個病種臨牀路徑的通知》(衛辦醫政發〔2011〕70號)印發。

3 發佈通知

衛生部辦公廳關於印發消化內科專業9個病種臨牀路徑的通知

衛辦醫政發〔2011〕7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局:

爲貫徹落實《醫藥衛生體制五項重點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國辦發〔2011〕8號)有關要求,根據臨牀路徑管理試點工作的整體部署,我部繼續組織有關專家研究制定了賁門失弛緩症內鏡下氣囊擴張術、肝硬化併發肝性腦病肝硬化合併食管靜脈曲張出血(內科治療)、經內鏡膽管支架置入術、潰瘍性結腸炎(中度)、上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腸潰瘍出血胃潰瘍合併出血藥物治療)和內鏡下胃息肉切除術等消化內科9個病種的臨牀路徑。現印發給你們,請各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結合當地醫療工作實際,依照我部印發的臨牀路徑文件,指導各試點醫院制訂具體實施的臨牀路徑,及時總結試點工作經驗,將有關情況報我部醫政司。

請從衛生部網站下載消化內科專業9個病種臨牀路徑

聯繫人:衛生部醫政司醫療機構管理處  胡鵬、張文寶

電  話:010-68792826、68792730

二○一一年五月九日

4 臨牀路徑全文

潰瘍性結腸炎(中度)臨牀路徑(2011年版)

4.1 一、潰瘍性結腸炎(中度)臨牀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4.1.1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爲潰瘍性結腸炎(UC)(ICD-10:K51.-01),臨牀嚴重程度爲中度,臨牀病程爲慢性復發型。

4.1.2 (二)診斷依據。

根據《對我國炎症性腸病診斷治療規範的共識意見》(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症性腸病協作組)、《美國胃腸病協會對於糖皮質激素免疫調節劑和英夫利西單抗在炎症性腸病治療中作用的報告》(Gastroenterology 2006 Mar;130(3):935–9)。

1.臨牀表現:有持續或反覆發作的腹瀉、粘液膿血便腹痛裏急後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狀。病程多在4–6周以上。可有關節皮膚、眼、口及肝膽等腸外表現。

2.結腸鏡檢查:病變多從直腸開始,呈連續性、瀰漫性分佈,表現爲:

(1)黏膜血管紋理模糊、紊亂或消失、充血水腫、易脆、出血及膿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見黏膜粗糙,呈細顆粒狀;

(2)病變明顯處可見瀰漫性、多發性糜爛潰瘍

(3)慢性病變者可見結腸袋囊變淺、變鈍或消失,假息肉及橋形黏膜等。

3.鋇劑灌腸檢查主要改變爲:

(1)黏膜粗亂和/或顆粒樣改變;

(2)腸管邊緣呈鋸齒狀或毛刺樣,腸壁有多發性小充盈缺損;

(3)腸管短縮,袋囊消失呈鉛管樣。

4.黏膜病理學檢查:有活動和緩解期的不同表現。

(1)活動期:

1)固有膜內有瀰漫性、慢性炎症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浸潤

2)隱窩有急性炎細胞浸潤,尤其是上皮細胞間有中性粒細胞浸潤及隱窩炎,甚至形成隱窩膿腫,可有膿腫潰入固有膜;

3)隱窩上皮增生,杯狀細胞減少;

4)可見黏膜表層糜爛潰瘍形成和肉芽組織增生。

(2)緩解期:

1)中性粒細胞消失,慢性炎症細胞減少;

2)隱窩大小形態不規則,排列紊亂;

3)腺上皮與黏膜肌層間隙增寬;

4)潘氏細胞化生。

5.手術切除標本病理檢查:可見肉眼及組織學潰瘍性結腸炎的上述特點。

在排除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蟲病腸結核感染結腸炎及結腸克羅恩病缺血性結腸炎放射性結腸炎等疾病的基礎上,可按下列標準診斷:

(1)具有上述典型臨牀表現者爲臨牀疑診,安排進一步檢查

(2)具備1項同時,具備2或3項中之任何一項,可擬診爲本病。

(3)如再加上4或5項中病理檢查的特徵性表現,可以確診。

(4)初發病例、臨牀表現和結腸鏡改變均不典型者,暫不診斷潰瘍性結腸炎,須隨訪3–6個月,觀察發作情況。

(5)結腸鏡檢查發現的輕度慢性直、乙狀結腸炎不能與潰瘍性結腸炎等同,應觀察病情變化,認真尋找病因

臨牀嚴重程度的判斷

(1)輕度:腹瀉<4次/日,便血輕或無,無發熱脈搏加快或貧血血沉正常;

(2)中度:介於輕度和重度之間;

(3)重度:腹瀉>6次/日,伴明顯粘液血便體溫>37.5℃,脈搏>90次/min,血紅蛋白<100g/L,血沉>30mm/h。

4.1.3 (三)治療方案的選擇。

根據《對我國炎症性腸病診斷治療規範的共識意見》(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症性腸病協作組)和《美國胃腸病協會對於糖皮質激素免疫調節劑和英夫利西單抗在炎症性腸病治療中作用的報告》(Gastroenterology 2006 Mar;130(3):935-9)。

中度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期:

1.水楊酸類製劑:可選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製劑,每日4g,分次口服;或用相當劑量5-氨基水楊酸5-ASA)製劑。對於直腸或直乙病變爲主的患者,可局部給予上述藥物栓劑納肛或灌腸治療。

2.糖皮質激素:對上述劑量水楊酸類製劑治療反應不佳者應予糖皮質激素,0.75–1mg/kg/天。對於直腸或直乙病變爲主的患者,可局部給予糖皮質激素藥物灌腸治療。

4.1.4 (四)標準住院日爲17–18日。

4.1.5 (五)進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K51.-01潰瘍性結腸炎疾病編碼

2.符合需要住院的指徵:臨牀嚴重程度爲中度,即介於輕度與重度之間。輕度:腹瀉<4次/日,便血輕或無,無發熱脈搏加快或貧血血沉正常;重度:腹瀉>6次/日,伴明顯粘液血便體溫>37.5℃,脈搏>90次/min,血紅蛋白<100g/L,血沉>30mm/h。

3.臨牀病程符合慢性復發型。

4.當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診斷,但在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牀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4.1.6 (六)住院期間檢查項目。

1.必需的檢查項目:

(1)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潛血;

(2)糞便培養、糞便找寄生蟲

(3)肝腎功能電解質凝血功能輸血檢查(乙肝五項、HCV抗體、HIV抗體、血型)、血沉C反應蛋白;

(4)胸片、心電圖立位腹平片、腹部B超

(5)結腸鏡檢查活檢

2.不願接受結腸鏡檢查或存在結腸鏡檢查禁忌症患者,可選擇結腸氣鋇雙重造影檢查

3.根據患者情況可選擇的檢查項目:

(1)糞便找阿米巴,糞便難辨梭菌毒素檢測

(2)糞便找結核菌、糞便找黴菌

(3)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篩查(ANA、ANCA、ASCA);

(4)病毒檢測(如CMV、EB、TORCH等);

(5)腫瘤標誌物

(6)胃鏡、小腸鏡或小腸造影檢查(必要時)。

4.1.7 (七)治療方案與藥物選擇。

1.水楊酸製劑:

(1)柳氮磺胺吡啶(SASP):4g/日,分4次服用。對磺胺類藥物過敏者禁用,可選擇5–ASA類藥物

(2)5–氨基水楊酸藥物(5–ASA):3–4g/日,分3–4次服用。

2.糖皮質激素:根據結腸鏡檢查病變範圍不同,可採用不同的劑型

(1)直腸型、直乙型:可給予糖皮質激素保留灌腸。通常用氫化可的松琥珀酸鈉50–100mg,保留灌腸,1–2次/日。

(2)左半結腸、廣泛型、全結腸型:對水楊酸藥物反應不好時,可予糖皮質激素強的松0.75–1mg/kg/日,口服。注意觀察皮質激素副作用並對症處理;防治臟器功能損傷,包括抑酸、補鈣等。

3.抗生素(根據病情,不能除外感染時使用)。

4.腸道益生菌製劑。

5.促腸粘膜修復藥物

4.1.8 (八)出院標準。

少渣飲食情況下,便次、便血情況較入院有較好改善,體溫基本正常。

4.1.9 (九)變異及原因分析

糖皮質激素治療1周後,如症狀無明顯改善,便血無減少或發熱者則需退出該路徑。

4.2 二、潰瘍性結腸炎(中度)臨牀路徑表單

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爲潰瘍性結腸炎(ICD-10:K51.-01)中度慢性復發型

患者姓名:           性別:       年齡:      門診號:         住院號: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標準住院日:17–18日

日期

住院第1天

住院第2天

□ 詢問病史及體格檢查

□ 完成病歷書寫

□ 開化驗單

□ 初步擬定診斷

□ 對症支持治療

□ 上級醫師查房

□ 完成入院常規檢查

□ 觀察體溫大便次數、量、性狀、飲食情況

□ 繼續對症支持治療

□ 申請必要的相關科室會診

□ 完成上級醫師查房記錄等病歷書寫

□ 向患者及家屬交待病情及其注意事項

長期醫囑:

□ 內科護理常規

□ 一/二級護理

□ 少渣飲食

□ 記大便次數及便量

□ 維持原治療方案/酌情調

□ 其他醫囑

臨時醫囑:

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潛血

□ 糞便培養、糞便找寄生蟲、糞便找阿米巴、糞便找結核菌、糞找真菌

□ 肝腎功能電解質血沉C反應蛋白凝血功能血型、乙肝五項、HCV抗體、HIV抗體

□ ANCA、ASCA(有條件)

□ 糞便難辨梭菌毒素(有條件)

□ 胸片、心電圖立位腹平片、腹部B超

□ 其他醫囑

長期醫囑:

患者既往基礎用藥

發熱患者不能除外感染時給予口服或靜脈抗生素治療

腸道益生菌製劑

□ 其他醫囑

臨時醫囑:

大便常規+潛血

□ 糞便培養、糞便找寄生蟲

□ 其他醫囑

主要護理

工作

□ 介紹病房環境、設施和設備

□ 入院護理評估

□ 宣教

□ 觀察患者病情變化

監測患者生命體徵

□ 教會患者準確記錄出入量

病情變異

記錄

□無  □有,原因:

1.

2.

□無  □有,原因:

1.

2.

護士

簽名



醫師

簽名



日期

住院第3–4天

住院第5–7天

□ 上級醫師查房

□ 觀察體溫大便次數、量、性狀、飲食情況

□ 繼續對症支持治療

□ 完成必要的相關科室會診

□ 完成病程記錄

□ 向患者及家屬簽署結腸鏡檢查同意書

□ 上級醫師查房

□ 觀察腸道清潔情況

□ 繼續對症支持治療

□ 完成結腸鏡檢查

□ 完成結腸鏡檢查當日病程紀錄

□ 觀察患者結腸鏡檢查體溫症狀大便次數、性狀和腹部體徵

長期醫囑:

患者既往基礎用藥

抗生素治療

腸道益生菌製劑

□ 其他醫囑

臨時醫囑:

大便常規+潛血

□ 糞便培養、糞便找寄生蟲

□ 對症支持

□ 便次無增多者,擬次日結腸鏡檢查

腸道準備

□ 其他醫囑

長期醫囑:

患者既往基礎用藥

抗生素治療

腸道益生菌製劑

□ 其他醫囑

臨時醫囑:

□ 對症支持

結腸鏡檢查

□ 其他醫囑

主要

護理

工作

□ 觀察患者病情變化

□ 觀察患者腸道準備情況

□ 做好結腸鏡檢查前的宣教

□ 告知患者清潔腸道的重要性

□ 觀察患者病情變化

□ 觀察患者結腸鏡檢查症狀大便次數、便量和性狀

注意監測結腸鏡檢查後的生命體徵

病情

變異

記錄

□無  □有,原因:

1.

2.

□無  □有,原因:

1.

2.

護士

簽名



醫師

簽名



日期

住院第8–9天

住院第10–16天

□ 上級醫師查房

□ 觀察體溫大便次數、量、性狀、飲食情況

□ 根據臨牀、實驗室檢查結果、結腸鏡結果和既往資料,進行鑑別診斷和確定診斷

□ 根據其他檢查結果判斷是否合併其他疾病

注意觀察藥物治療的副作用,並對症處理

□ 完成病程記錄

□ 上級醫師查房

□ 觀察體溫大便次數、量、性狀、飲食情況

□ 根據臨牀、實驗室檢查結果判斷治療效果

注意觀察藥物治療的副作用,並對症處理

□ 完成病程記錄

長期醫囑(結腸鏡檢查後酌情調整治療):

直腸型、直乙型:

柳氮磺胺吡啶1g Qid或美沙拉嗪1g Qid 口服

柳氮磺胺吡啶栓劑 0.5g置肛或美沙拉嗪腸液4g,灌腸,分1–2次/日;或氫化可的松琥珀酸鈉50–100mg,灌腸,1–2次/日

□ 左半結腸型、廣泛型、全結腸型:

柳氮磺胺吡啶1g Qid或美沙拉嗪1g Qid 口服

◆ 既往服用水楊酸藥物效果不佳者,加用強的松0.75–1.0mg/kg/d

抗生素治療

腸道益生菌製劑

□ 其他醫囑

臨時醫囑:

□ 複查血常規、尿常規

□ 複查大便常規+潛血

□ 對症支持

□ 其他醫囑

長期醫囑:

直腸型、直乙型:

柳氮磺胺吡啶1g Qid或美沙拉嗪1g Qid 口服

柳氮磺胺吡啶栓劑0.5g置肛或美沙拉嗪腸液4g,灌腸,分1–2次/日;或氫化可的松琥珀酸鈉50–100mg,灌腸,1–2次/日

□ 左半結腸型、廣泛型、全結腸型:

柳氮磺胺吡啶 1g Qid或 美沙拉嗪 1g Qid

◆ 既往服用水楊酸藥物效果不佳者,加用強的松0.75–1.0mg/kg/d

□ 停用抗生素治療

腸道益生菌製劑

□ 其他醫囑

臨時醫囑:

□ 複查血常規、肝腎功能、ESR、CRP

□ 複查大便常規+潛血

□ 對症支持

□ 其他醫囑

主要

護理

工作

□ 觀察患者病情變化

□ 向患者講解有關口服用藥的注意事項

□ 觀察患者病情變化

□ 向患者講解有關口服用藥的注意事項

病情

變異

記錄

□無  □有,原因:

1.

2.

□無  □有,原因:

1.

2.

護士

簽名



醫師

簽名



日期

住院第17–18天

(出院日)

□ 上級醫師查房,進行評估,確定有無併發症情況,明確是否出院

□ 完成出院記錄、病案首頁、出院證明書等

□ 向患者交代出院後的注意事項,如:飲食、藥物用量與用法、返院複診的時間、地點,發生緊急情況時的處理等

出院醫囑:

□ 出院帶藥

□ 定期門診隨訪

監測血常規大便常規+潛血、肝腎功能、尿常規

主要護理

工作

□ 指導患者辦理出院手續

□ 做好出院後的用藥及生活指導

病情

變異

記錄

□無  □有,原因:

1.

2.

護士

簽名


醫師

簽名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