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流行病學
原發闌尾腫瘤發病率較低,約爲小腸所有腫瘤的0.1%以下。據Collin報道7.1萬例闌尾標本中發現類癌489例(0.689%),腺癌570例(0.8%);闌尾黏液性腫瘤據Blair報道發病率約0.14%。任何年齡都可發病,男女發病率相似,個別類型闌尾腫瘤男女發病率有一定差異。
10 闌尾腫瘤的病因
闌尾腔的阻塞是闌尾黏液囊腫形成的關鍵,而阻塞的發生可以來自闌尾黏膜的慢性炎症,瘢痕收縮和異物嵌頓,也可因闌尾壁的粘連、扭曲和受壓而引起。管腔阻塞後,遠側闌尾腔內的分泌物無法正常排出,逐漸在腔內瀦留,最終導致闌尾腔的膨脹、擴張而形成囊狀,待腔內壓力升高到影響管壁的營養供給時,黏膜上皮才停止分泌黏液,囊腫不再增大。由此可見,闌尾黏液囊腫的發生和發展,必須具備3個條件。
1.闌尾腔的阻塞:特點爲逐漸形成的、機械性和完全性的阻塞。
11 發病機制
闌尾腫瘤的病理類型常見有3種:
11.1 闌尾類癌
在消化道類癌和闌尾腫瘤中最多見,約佔所有闌尾腫瘤的90%。類癌又可分爲純類癌、腺類癌和類癌腺癌混合型3種。病竈絕大部分位於闌尾遠端,腫瘤直徑在1cm以下佔70%~90%,2cm以上佔1%左右。2cm以下較少轉移,發生轉移者僅佔14%~33%。個別報道肝轉移和類癌綜合綜合徵。在鏡下常見腫瘤侵犯肌層和淋巴管。術中觸及闌尾的堅硬球形腫塊,切面呈黃色或灰黃色,應高度懷疑。腺類癌,較一般類癌惡性度高,15%可發生轉移。
11.2 闌尾黏液性腫瘤
囊腫大小爲數毫米至10多釐米不等,分爲瀦留性囊腫、良性黏液性囊腺瘤和惡性黏液性囊腺瘤,但肉眼難以區別良惡性。黏液囊腺癌可侵犯闌尾壁黏膜層以外的癌組織,可發生腹膜種植,並可在腹腔黏液中找到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細胞。
11.3 腺瘤與腺癌
11.4 其他
12 闌尾腫瘤的臨牀表現
闌尾腫瘤體積較小時多無特殊症狀和體徵。術前不易確診,多數病例是在闌尾切除術中或術後病理檢查時發現。當腫瘤較大或阻塞闌尾腔造成腔內壓力增高或壓迫闌尾系膜引起闌尾缺血、充血並繼發感染時,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右下腹疼痛。疼痛特點與急、慢性闌尾炎很相似,故早期常誤診爲闌尾炎。
當腫瘤體積較大或惡性腫瘤與周圍組織浸潤、粘連時,在右下腹部可觸到腫塊。所以在診斷時要反覆瞭解腹痛歷史。闌尾腫瘤的腹痛多有一個慢性過程,且經抗炎治療後腹痛及腫塊無好轉。另外,惡性腫瘤有結-直腸癌的其他症狀,如便血、貧血、腹水及遠處轉移等。
12.1 闌尾黏液囊腫
(2)腫塊增大緩慢,表面光滑有彈性,邊界清可活動,可有輕度壓痛。
12.2 闌尾類癌
以純類癌常見,預後好,女性多見,男女比例爲1∶3。臨牀表現有以下類型:
(2)慢性右下腹痛。
(4)個別病人右下腹可觸及腫塊,而一般狀況良好。
闌尾類癌病人可出現類癌綜合綜合徵,表現面部潮紅、腹瀉、痙攣性腹痛、喘鳴及右心心瓣膜病等症狀,但發生率很低。
12.3 闌尾腺癌
臨牀表現無特異性,可無症狀,闌尾腔梗阻而表現爲感染症狀少數爲右下腹腫塊或急性腸梗阻症狀,極少數表現爲腸道出血、腸套疊症狀。闌尾腺癌可有下列特點:
(1)闌尾炎症狀不典型或表現爲闌尾膿腫,經積極治療一度消退又復發。
(2)右下腹實質性腫塊。
15 輔助檢查
15.1 B超
腹部B超不易發現體積較小的闌尾腫瘤。當腫瘤較大時,黏液囊腫呈圓形或橢圓形無回聲區或有分隔回聲,周邊整齊、清晰,有輕度壓痛。無闌尾切除史。惡性腫瘤多呈分佈不均的低迴聲區,中間可有鈣化或壞死液化區,境界不規則,較晚期腫瘤可發現肝臟轉移竈。
15.2 X線鋇灌腸
(1)多數病例闌尾不顯影,少數近端可顯影,遠端中斷。若鋇劑進入囊腫腔內可顯示圓形或橢圓形影。
(2)盲腸下端內側由腫瘤壓迫而引起的弧形壓跡,惡性腫瘤累及盲腸時可見充盈缺損及基底部變窄。
15.3 腹部平片
可見鈣化及腫瘤陰影。
15.4 CT及內鏡
16 闌尾腫瘤的診斷
16.1 術前診斷
闌尾腫瘤術前診斷困難,常誤診爲急慢性闌尾炎,右下腹炎性包塊等。凡有不典型闌尾炎病史、右下腹長時間不適或隱痛、右下腹腫塊、下消化道出血、回結腸套疊等而原因不明者,應常規行鋇灌腸檢查。如有以下情況則提示有闌尾腫瘤的可能:①闌尾腔可見明顯充盈缺損;②闌尾不顯影;③盲腸有壓跡。對於右下腹包塊者應行B型超聲或CT等檢查以提高術前診斷率;纖維結腸鏡檢查除對闌尾基底部腫瘤有意義外,對診斷無大幫助。
16.2 術中診斷
闌尾切除術中對闌尾的觸摸檢查十分重要,術中如發現闌尾較爲粗大,觸之有硬結,在條件允許情況下剖開肉眼檢查標本,必要時做冰凍切片檢查。若條件不允許,應儘可能完整切除闌尾及病變。如病變位於闌尾根部應行全闌尾切除,甚至包括部分盲腸。系膜處理應儘可能遠離闌尾切斷。注意系膜淋巴結有無腫大,所有闌尾標本均應常規石蠟切片組織學檢查。闌尾切除術中發現有黏液應排除黏液囊腫。
18 闌尾腫瘤的治療
原發性闌尾腫瘤都應手術切除,根據腫瘤的性質及部位,術式也有所不同。
18.1 闌尾黏液囊腫
對於良性的黏液性囊腺瘤完整切除闌尾是惟一的治療。據統計囊腫多數位於闌尾遠端,行包括囊腫在內的闌尾切除即可。手術中操作應輕柔,用敷料將囊腫與周圍組織隔開,儘量不使囊腫破裂。應避免穿刺或切開探查,以防黏液外溢、腹腔種植,引起腹膜假黏液瘤。一旦破裂應吸盡黏液,用氟尿嘧啶(5-FU)500~1000mg加生理鹽水1000ml沖洗腹腔。而對於惡性黏液性囊腺瘤,多數學者認爲應行右半結腸切除,以達到根治的目的,若根部受累或與盲腸粘連應切除一部分盲腸爲宜。對於伴有卵巢黏液性囊腺瘤或囊腺癌者,應同時切除卵巢。
18.2 闌尾類癌
目前多數學者主張以瘤體大小作爲選擇術式的主要依據。對直徑大於2cm的類癌,轉移發生率高,可視爲惡性類癌,應行右半結腸切除。對於直徑小於1cm的闌尾類癌,行單純闌尾切除即可。Moertel對128例行單純闌尾類癌切除病人的隨訪發現,5年存活110例(86%),10年以上存活86例(67%),沒有發生轉移或復發。對於直徑在1~2cm的腫瘤爭議較大,但大多數學者認爲,可行單純闌尾切除,並徹底切除其系膜。但對年輕的病人,類癌直徑大於1.5cm或類癌已浸潤至漿膜下或闌尾系膜,可行回盲部或右半結腸切除。
18.3 闌尾腺癌
多數學者認爲,一旦診斷明確,應行右半結腸切除。與單純闌尾切除相比,右半結腸切除可明顯提高五年生存率,減少復發。由於闌尾腺癌分化均較差,應擴大根治範圍,一旦診斷明確,應行右半結腸切除。
18.4 其他惡性腫瘤
以黏液腺癌及印戒細胞癌爲主,惡性淋巴瘤和平滑肌肉瘤罕見。實性腫瘤多爲惡性,若術中不能確定腫瘤性質需行冰凍切片檢查。爭取一期根治切除。由於闌尾缺乏肌層,癌腫浸潤黏膜下層即說明病變已達漿膜下層,發現時多屬Dukes B、C期。此時要按右半結腸癌的手術原則進行右半結腸切除及聯合化學、免疫等綜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