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枕穴

腧穴學 經外奇穴 鍼灸學 中醫學 經外奇穴別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lào zhěn xué

2 英文參考

Luozhen (Ex22)[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EX-UE8[中國鍼灸學詞典]

3 概述

落枕穴經外奇穴別名[1],即外勞宮(EX-UE8)[2]。出《新醫療法手冊》。

外勞宮(wàiláogōng EX-UE8)爲經外奇穴[3][3][4]。出《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祕旨全書》。後人又稱爲項強穴[4]。在手背側,第2、3掌骨之間,掌指關節後0.5寸(指寸[4]。主治落枕,手臂痛胃痛消化不良,腹瀉便溏小兒急慢驚風指掌麻痹五穀不消,腹痛泄瀉,掌指麻痹五指不能屈伸,小兒臍風手背紅腫發痛,頸椎病手指麻木小兒臍風,糞白不變,偏頭痛等。

4 拼音

lào zhěn xué

luò zhěn xué[5]

5 代號

EX-UE8

6 外勞宮穴的別名

落枕穴(《新醫療法手冊》)

項強(《經外奇穴彙編》)

7 出處

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祕旨全書》:外勞宮,在指下,正對掌心是穴。

新醫療法手冊》名落枕穴

8 落枕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外勞宮手背側,第2、3掌骨之間,掌指關節後0.5寸(指寸[5]

外勞宮位於手背中央,與掌心勞官穴相對處[5]

外勞宮位於手背,第二、三掌骨間,掌指關節後0.5寸(指寸)凹陷中[5][6]

外勞宮手背側,當第2、第3掌骨間,指掌關節後約0.5寸處[6]

經外奇穴——外勞宮的位置

經外奇穴——外勞宮的位置

外勞宮(落枕、項強)的位置

經外奇穴——外勞宮的位置

外勞宮穴的位置

經外奇穴——外勞宮的位置

9 落枕穴取穴方法

患者伏掌取穴

俯掌,於手背第2、3掌骨間,掌指關節後約0.5寸凹陷處取穴[6]

10 落枕穴穴位解剖

外勞宮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第二掌骨間背側肌和第二骨間掌側肌。分佈有橈神經淺支。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第2骨間背側肌[6]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橈神經手背支和手背靜脈分佈;深層有尺神經深支和掌背動脈分佈[6]

11 落枕穴的功效與作用

外勞宮穴有通經活絡祛風止痛的作用

12 落枕穴治病

外勞宮穴主治落枕,手臂痛胃痛消化不良,腹瀉便溏小兒急慢驚風指掌麻痹五穀不消,腹痛泄瀉,掌指麻痹五指不能屈伸,小兒臍風手背紅腫發痛,頸椎病手指麻木小兒臍風,糞白不變,偏頭痛等,單用本穴治療落枕時,活動頸部是治療的關鍵。

外勞宮穴主治落枕、手臂痛胃痛[6]

外勞宮穴主治消化不良、腹瀉便溏小兒急慢驚風落枕、指不能伸、指掌麻痹[6]

外勞宮主治落枕五穀不消,腹痛泄瀉,掌指麻痹五指不能屈伸,小兒臍風手背紅腫發痛等[6]

外勞宮主治落枕頸椎病手背紅腫,手指麻木,手指屈伸不利,小兒臍風,小兒消化不良,糞白不變,五穀不消,腹痛泄瀉偏頭痛[6]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6]

直刺0.3~0.5寸,或向腕部斜刺0.3~1寸,局部有酸脹感,或有麻電感向指端放散[6]

直刺斜刺0.5~0.8寸[6]

直刺0.5~1寸[6]

單用本穴治療落枕時,活動頸部是治療的關鍵[6]

13.2 灸法

可灸[6][6]

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3~5分鐘[6]

15 文獻摘要

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祕旨全書》:外勞宮,在指下,正對掌心是穴。治糞白不變,五穀不消,肚腹泄瀉

鍼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外勞宮奇穴手背中央。針二至三分。灸三壯。主治掌指麻痹五指不能伸屈、小兒臍風,亦治手背紅腫發痛。

16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63.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02.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5.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5.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47.
  6.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40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