癩皮病

維生素缺乏病 營養學 疾病 臨牀營養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lài pí bìng

2 英文參考

niacin deficiency[WS/T 476—2015 營養名詞術語]

3 註解

癩皮病又稱煙酸缺乏病(niacin deficiency)、糙皮病(pellagra),是指體內缺乏煙酸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典型症狀腹瀉(diarrhea)、皮炎(dermatitis)和癡呆(dementia)[1]

早在1735年西班牙的Casal即描述過癩皮病,1771年意大利醫生Frapoli命名其爲pelle(皮膚)agra(粗糙)。現在知其係一種營養缺乏病,主要是由於缺乏尼克酸(又名菸酸或維生素PP)所引起。尼大克酸於1867年即爲有機化學家所知曉,1911年首次從天然物質中分離出來,爲菸鹼氧化的產物。1913年Funk企圖證明抗腳氣病維生素時,也從酵母米糠分離尼克酸,但由於它治療腳氣病無效,所以就不引起人們的重視。過了20年以後,從輔酶II中分離尼克酰胺,才又引起生物化學家的注意。1935年歐洲三組生化學者同時證實尼克酰胺爲NAD的組成部分。1937年首次發現尼克酸尼克酰胺可治療狗的黑舌病和人的癩皮病

癩皮病在19世紀流行於西班牙、意大利、法國、捷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及烏克蘭,大流行於非洲,尤其在埃及,隨後遍及非洲其它地區。在1897年南非洲有牛疫流行,死亡了大量牲畜。在此災難以前,牛奶尤其酸奶製品是當地土著班圖族膳食的主要成分。由於缺乏牛奶,所以斷奶的兒童只能用玉米糊餵養;肉類供應的缺乏,致使班圖族膳食中玉米的比例加大。故在牛疫流行之後,有大量的兒童與成人發生癩皮病。美國在內戰時期癩皮病流行,這是由於戰爭引起社會貧窮,致使南方各洲的黑人和貧苦的白人對玉米進食量增加的結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癩皮病仍然是美國南方各洲的一種重要疾病。後來由於工農業的發展,就業人數增多,貧窮和依賴玉米的程度有所下降,近年來又在玉米中添加尼克酰胺作爲預防措施,所以癩皮病的發病逐漸減少。我國有解放前也有癩皮病的報告,新疆某些少數地區居民由於偏食玉米的影響,也曾有癩皮病的流行。近年來採取了積極的預防措施,使發病率大大下降,預計不久即可消滅。

癩皮病在許多過去流行的國家現已消失,在其它地方雖仍存在,也比過去輕了。在歐洲和北美洲,目前少見本病。在印度以玉米高粱爲主食的地區,本病還是很多,有些地區在某些季節約佔精神病患者入院人數的十分之一,非洲是唯一仍然把癩皮病作爲重要問題的一個洲。在南非洲的一些地區,春夏季仍有癩皮病流行,患者可佔門診病人的半數以上。南非洲癩皮病的增多,可能由於目前玉米是用機器來加工,致使其中所含的色氨酸尼克酸減少。

4 參考資料

  1.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WS/T 476—2015 營養名詞術語[Z].2015-12-29.

治療癩皮病的穴位

查看更多

癩皮病相關藥物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