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春花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lì chūn huā

2 全國中草藥彙編》:麗春花

2.1 拼音名

Lì Chūn Huā

2.2 別名

虞美人

2.3 來源

罌粟科麗春花Papaver rhoeas L.,以花、全草入藥。

2.4 生境分佈

南方栽培。

2.5 功能主治

鎮咳,鎮痛,止瀉。主治咳嗽腹痛痢疾

2.6 用法用量

花0.5~1錢,全草1~3錢。

2.7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3 《中華本草》:麗春花

3.1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3.2 拼音名

Lì Chūn Huā

3.3 英文名

Flower of Corn Poppy

3.4 別名

牡丹、錦被花、百般嬌、蝴蝶滿園春。

3.5 來源

藥材基源:爲罌粟科植物虞美人的全草或花、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paver rhoeas L.

採收和儲藏:全草夏、秋季採集,曬乾果實蒴果乾枯,種子成褐色時採摘,因成熟期不一致,可分批採收。將蒴果採下,撕開果皮將種子輕輕抖人容器內。放乾燥陰涼處保存

3.6 形態

虞美人 一年或二年生植物,高30-90cm。全體被伸展剛毛。莖直立,有分枝。葉互生;下部的葉具柄,上部者無柄;葉片披針形,長3-15cm,寬l-6cm,羽狀分裂,下部全裂,邊緣有粗鋸齒,兩面被淡黃色剛毛。葉脈在背面隆起,表面略凹。花單朵項生,顏色鮮豔,梗長10cm,未開放前下垂;萼片2,橢圓形,綠色,長1-1.8cm,外被糙毛;花瓣4,近圓形,長2-3.5cm,紫紅色,邊緣帶白色,基部具深紫色的小紫斑,長約0.8cm;花葯長圓形,黃色;子房倒卵圓形,長0.7-1cm,無毛,柱頭5-18,輻射狀。蒴果闊倒卵形,高l-2.2cm,無毛,具不明顯的肋,孔裂;花盤平扁,邊緣圓齒狀。種子多數,腎狀長圓形,長約lmm。花期4-5月,果期5-7月。

3.7 生境分佈

我國各地庭園有栽培。

3.8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溼潤、陽光充足的環境條件,耐寒、怕暑熱。適宜排水良好、疏鬆肥沃的砂壤上。忌連作。屬深根京植物;本耐移栽,能自播繁衍。栽培技術 種子繁殖,北方早春播於溫室或陽畦育苗,然後帶上移入田間。淮河以南於9月下旬直播於露地,冬季蓋草保護越冬。東北、西北夏季涼爽的地區,可在4月初直接露地撒播,播種地表土保持溼潤,下種時因種子很小(千粒重0.33g),需以細砂混合後均勻撒播,萌發適宜溫度20℃條件下半月可出苗,發芽串爲98%。

田間管理 直播出苗後間苗2次,每穴保留2-3株,株距30-40cm。雨天要及時排水。開花期可根外追肥施過磷酸鈣。

3.9 化學成份

全草黃連鹼(coptisine),四氫黃連鹼(tetrahydrocoptisine)],麗春花定鹼(rhoeadine),麗春花寧鹼(rhoeagenine),異麗春花定鹼(isorhoeadine),原阿片鹼(protopine),粉綠罌鹼(glaudine),白屈菜紅鹼(chelerythrine),血根鹼(sanguinarine),蒂巴因(thebaine),罌粟紅鹼(papaverrubine)A、B、D、E,左旋四氫表小檗鹼(sinactine)。花中含有花青素(anthocyaniden),矢車菊素(cyanidin),對羥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袂康蹄紋天竺甙(mecopelargonin),袂康酸(meconic acid),麗春花定鹼,麗春花寧鹼,原阿片鹼,蒂巴因,黃連鹼。種皮含嗎啡(morphine),那可汀(narcotine),蒂巴因。種子脂肪油,主要有亞麻酸油酸亞油酸

3.10 性味

苦;澀;微寒;有毒

3.11 歸經

大腸經

3.12 功能主治

鎮咳;鎮痛;止瀉。主咳嗽偏頭痛腹痛痢疾

3.13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花,1.5-3g;全草,3-6g。

3.14 各家論述

《江蘇省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資料選編》:治痢疾。花五分至一錢(或鮮草五錢至一兩,或乾草三至六錢)煎湯分兩次內服。

3.15 摘錄

《中華本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