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lǐ gēn

2 《*辭典》:李根

2.1 出處

本草經集註

2.2 拼音名

Lǐ Gēn

2.3 來源

薔薇科植物李的根,9~10月採。

2.4 性味

①《日華子本草》:"涼,無毒。"

②《滇南本草》:"性寒,味苦澀。"

2.5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治消渴淋病痢疾丹毒牙痛

①《藥性論》:"苦李根煮汁止消渴。"

②《日華子本草》:"主赤白痢,濃煎服。"

③《滇南本草》:"治膏淋膿閉,馬口疼痛,秧草爲使,用根點水酒服,但服後膿止,管中癢,方好。"

④《綱目》:"治小兒暴熱,解丹毒。"

⑤《重慶草藥》:"清火解毒。用於熱淋血痢牙痛。"

2.6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外用:燒存性研末調敷。

2.7 附方

①治小兒暴有熱,得之二、三日:李根、桂心、芒硝各十八銖,甘草麥門冬各一兩。上五味,細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五服。(《千金方李根湯

②治小兒尿竈丹,初從兩股起,及臍間走入陰頭皆赤色者:燒李根爲灰,以田中流水和敷之。(《千金方》)

2.8 摘錄

《*辭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