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概述
林氏手術法用於齶裂的修復治療。 又稱齶裂根治手術。其特點是將齶大孔的後緣骨質去除,遊離出齶大孔內的血管神經束,而後隨黏骨膜瓣後推以延長軟齶。另一特點是將翼內外板劈開,造成翼內板骨折,這樣連同翼內肌一併向內推移,可縮小咽腔,減少張力,明顯改進術後發音。齶部解剖(圖10.10.5-1~10.10.5-4)。
10 術前準備
應在術前製作好齶護板,並試戴1~2d後,使之習慣進食。其後緣過長者應磨去,以防止引起噁心嘔吐。
術前2d開始用0.25%氯黴素滴鼻,每日4次。
備血150~200ml。
成年病人術前1~2d需做口腔潔治,並經常含漱朵貝爾液。
術前1h,皮下注射適量阿托品。
手術晨禁食,手術推遲較晚進行的病兒,可在術前4h服用糖水200ml左右。
11 麻醉和體位
採用氣管內插管乙醚或安氟醚麻醉,最好爲鼻腔插管,或插管給氧,靜脈複合麻醉。麻醉不宜過深,應使麻醉全過程中能保持咳嗽反射。硬軟齶局部均可注射0.25%~0.5%普魯卡因少量,以加強麻醉效果,減少局部出血。墊肩,保持頭後仰位,插管上連接的麻醉管偏向一側,麻醉師居於側方,有利於術者操作。
12 手術步驟
2.在上齶齒槽突內側約1~2mm處作鬆弛切口,前起尖牙位置,後至上頜結節並沿向外側。
3.在鼻齶孔的後方再作一三角形切口,此切口與兩側鬆弛切口相連,形成一個M形(圖10.10.5-5)。
4.用骨膜分離器將一側的黏骨膜瓣與骨面剝離,暴露齶大孔處的血管神經束,慎勿損傷(圖10.10.5-6)。
5.自裂隙邊緣齶骨後緣處,分離並剪斷鼻黏膜和齶腱膜,分離至齶大孔後緣附近,切斷齶張帆肌,充分暴露齶大孔後緣(圖10.10.5-7,10.10.5-8)。
6.改用小骨鑿,自兩側將齶大孔後緣的骨壁鑿斷,鉗去截除的骨組織,此時在孔內的血管神經束就能隨着掀起的組織瓣順利地向後退出(圖10.10.5-9,10.10.5-10)。
7.延長上頜結節後的鬆弛切口至翼頜皺襞的側方,直至下頜最後一個磨牙的內側面。用鈍形剝離器插入切口中進行剝離,謹慎地將咽側壁組織向上下及內側壁分離,使與翼內肌分開,目的是可以減少軟齶的張力。
8.施行板間劈開。用中號骨鑿,先斜向置放與上頜結節部齒槽突與齶大孔的裂隙間,骨鑿柄位於對側前磨牙的位置,而後輕擊數下,使骨鑿嵌入此縫隙中。此時將骨鑿柄轉移到同側中切牙的部位,使骨鑿柄離開中切牙緣約l~2cm,取好支點,重擊骨鑿使其進入翼內板與翼外板之間(圖10.10.5-11,10.10.5-12)。
9.改換一較寬的鈍形骨膜分離器,重新置入此裂隙中,而後輕施力,使翼內板完全斷離翼突,並將折斷的翼內板及附着的肌肉和血管神經束等一併向內側推移,就可使這一側的咽腔縮小(圖10.10.5-13,10.10.5-14)。
10.用碘仿紗條捲成鉛筆粗細的紗團,填塞入板間劈開處,以保持翼內板的新位置,同時達到止血的目的。
11.同法操作對側。最後軟齶分3層縫合,硬齶作黏骨膜間斷縫合。兩側黏骨膜瓣向後推移,並與前齶三角形尖端作錯位鑲嵌縫合(圖10.10.5-15~10.10.5-17)。
12.傷口表面覆蓋薄層碘仿紗布,戴入齶護板。
13 術中注意要點
2.鑿除齶大孔後緣時,先要徹底剪斷及遊離其周圍的軟組織,俟充分顯露後緣後再置入小骨鑿。小骨鑿的骨刃應斜向後緣,這樣可避免鑿骨時不致損傷血管神經索。後緣兩側鑿斷後,應採用小血管鉗鉗除骨質片,向後方取出,防止向前嵌入而損傷血管。
3.板間劈開時,開始應輕輕敲擊,俟骨鑿進入齒槽突與齶大孔的骨縫隙後,然後改變方向,將骨鑿柄移到同側中切牙的部位,略抬高鑿柄使鑿刃呈一定的角度,然後取好支點重擊數下進入翼內、外板,防止骨鑿過深滑入翼內外板之間而損傷顱底。
一般在沒有掌握好此項劈開技術時,往往是隻敲斷翼鉤,或是不敢劈開翼內外板,恐損傷顱底。此技術的要領是僅劈開翼內外板的入口,而不是深入。俟劈開後改用寬鈍的骨膜分離器插入撬動,使翼內板折斷而推向咽側,因此是安全的。
4.劈開的翼內外板間隙,用碘仿紗團填塞,一般捲成鉛筆粗細垂直插入,可達到保持間隙的目的。如果兩側間隙填塞後,不能達到兩側軟組織瓣鬆鬆地接觸,或不能相互重疊覆蓋,則說明尚有張力,縫合後在軟硬齶交界處今後可能發生裂開,則應在碘仿紗團的邊上,並排地再填塞一個小的紗團,使翼內板進一步擠向咽側。一側不夠,兩側可同時填塞,一定要達到兩側軟組織瓣能無任何張力的情況下接觸。
14 術後處理
林氏手術法術後第3d就可開始食用蛋花湯、蒸雞蛋,不像其他手術方法需全流7d。
10~14d將縫線間斷拆完。8~10d逐步抽除鬆弛填塞的碘仿紗布,過早脫落時要沖洗傷口後重新鬆鬆地填入。2周後抽去板間間隙內填塞的碘仿塞子,抽去後應沖洗傷口,並用碘仿紗布繼續鬆鬆塞入,俟基底部肉芽逐漸生長,約14d後不需繼續換藥,去除齶護板。
在兩側鬆弛切口中,鬆鬆地填塞碘仿紗布條,而後在創面上覆蓋1~2層碘仿紗布,戴入齶護板。
吸淨口腔內分泌物,俟有咳嗆和吞嚥反射、清醒後拔管,按全麻後常規護理。
常規注射抗生素直至拆線後3d。
注射氫化考地松或地塞米松,以減輕局部因創傷所致的水腫。注射止血藥物以預防出血。
術後第1天禁食,以後用全流進食1周,每日適當補充少量靜脈輸液。1周後可改用半流質飲食,直至拆線後1周。
術後第5天首次交換口腔內的敷料,先洗淨齶護板周圍口腔軟組織,而後取出護板,揭下覆蓋的碘仿紗布。觀察黏骨膜瓣生長情況,檢查局部有無炎症現象,有無縫線及鬆弛口內的碘仿紗條鬆動脫落現象。用1∶1000高錳酸鉀溶液或生理鹽水沖洗骨黏膜瓣及整個口腔,然後在其表面再覆蓋1~2層碘仿紗布,戴入齶護板。以後應每日或隔日交換敷料1次。
術後8~10d間斷拆除縫線,14d拆除減張縫線。第10天開始逐日抽除鬆弛口內的碘仿紗布,2周後全部抽完,去除齶護板。
15 併發症
15.1 1.出血
可因損傷齶大動脈、鼻齶動脈和周圍小血管而引起出血,血液不斷從填塞的鬆弛傷口邊緣滲出。應填塞腎上腺素紗條並加壓止血,尚可自鼻腔內滴入含腎上腺素的抗生素溶液。加用止血劑,必要時打開傷口,結紮止血。
15.2 2.呼吸困難
常因插管損傷引起喉頭水腫,可用激素和霧化吸入治療。少數情況下氣管內黏膜嚴重水腫致呼吸困難逐漸加重者,應作氣管造口術。
15.3 3.傷口部分裂開穿孔
由於黏骨膜瓣縫合後仍有一定張力,易在硬軟齶交界處裂開穿孔。可任其自愈,半年後再進行修復。
15.4 4.黏骨膜瓣部分壞死
由於切斷了一側的齶大動脈,或在作褥式減張縫合中,阻斷了齶大動脈的血供,致黏骨膜瓣尖端部分壞死。逐日交換敷料,剪除壞死的組織,俟癒合後半年再進行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