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虛證

中醫診斷學 中醫證名 中醫學 中醫辨證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lǐ xū zhèng

2 英文參考

interior deficiency syndrom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註解

裏虛證證候[1]。指臟腑陰陽氣血虛衰所出現的證候[1]裏虛證是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調,或疾病損傷等所致正氣虛弱的證候[2]。有陽虛證陰虛證氣虛證血虛證之分[2]。《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尺中脈微,此裏虛。”《金匱要略·血痹虛勞脈證並治》:“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脈浮者,裏虛也。”症見少氣懶言,心悸神疲頭暈耳鳴,食少肢倦,舌淡嫩,脈虛弱等,治宜補陰補陽益氣、養血等法[2]

參見裏證虛證

裏證指病邪深入於臟腑氣血骨髓所致,病位深,病情重,病程長的證候[2]裏證八綱證候之一[2]。《景嶽全書·傳忠錄》:“裏證者,病之在內,在髒也。凡病自內生,則或因七情,或因勞倦,或因飲食所傷,或爲酒色所困,皆爲裏證。”《萬病回春·傷寒總論》:“病在裏,有裏虛裏實,又有表裏俱虛,表裏俱實,毫釐之分,貴乎早辨。”裏證裏寒證裏熱證裏虛證裏實證

虛證八綱之一[3]。指人體精氣不足而出現的虛弱證候[3]。與實證相對而言[3]。多由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所引起,但以後者爲主[4]。如飲食失調、七情勞倦、房室過度、久病失治等致正氣耗傷,形成虛證[4]。《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常見精神萎靡,面色㿠白,身倦無力,形寒肢冷,或五心煩熱形體消瘦心悸氣短自汗盜汗大便溏泄小便頻數或不禁,舌質淡胖或光絳無苔,脈虛細無力等症[4][4]。治宜補益滋養爲主[4]

虛證主要有陽虛陰虛氣虛血虛之分[4]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45.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65.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25.

治療裏虛證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