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斛

中藥學 潤肺化痰 滋陰養胃 中藥材 活血止痛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mài hú

2 英文參考

Yunnan bulbophyllum herb[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Bulbophyllum inconspicuum Maxim.[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中醫大辭典》·麥斛

麥斛中藥名,出自《新修本草[1]

3.1 別名

又名果上葉七仙桃石豆青蘭小釦子蘭石仙桃[1]

3.2 來源及產地

蘭科植物麥斛Bulbophyllum inconspicuum Maxim.的全草[1]分佈安徽、浙江、江蘇、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貴州等地[1]

3.3 性味歸經

甘、辛,涼[1]。入肺、胃經[1]

3.4 功能主治

功在潤肺化痰滋陰養胃,活血止痛[1]。治肺燥乾咳肺結核咯血熱病煩渴,慢性咽痛慢性胃炎胃酸缺乏,食慾不振,小兒驚癇,風火牙痛月經不調跌打損傷[1]

3.5 用法用量

煎服:6~15g,鮮品30~60g[1]

4 全國中草藥彙編》·麥斛

4.1 拼音名

Mài Hú

4.2 別名

果上葉石豆、一掛魚、羊奶草、青蘭單葉石棗

4.3 來源

蘭科石豆蘭屬植物麥斛Bulbophyllum inconspicuum Maxim.,以全草入藥。全年可採,洗淨曬乾或蒸後曬乾備用。

4.4 性味

甘、淡,涼。

4.5 功能主治

滋陰清熱化痰止咳。用於肺燥咳嗽肺結核咯血熱病煩渴,扁桃體炎

4.6 用法用量

2~5錢。

4.7 備註

(1)同屬植物廣石豆蘭Bulbophyllum kwangtungense Schtr.,性味功能麥斛相同。

4.8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5 《中華本草》·麥斛

5.1 出處

出自《唐本草》。

5.2 拼音名

Mài Hú

5.3 英文名

all-grass of Inconspicuous Bulbophyllum

5.4 別名

石豆石仙桃、魚斃草、果上葉、一掛魚、羊奶草、鴨雀嘴、石楊梅、萬年桃、石棗子青蘭、子上葉、瓜子蓮七仙桃小釦子蘭石豆蘭、石蚊蟲、樓上樓、石蓮子、根上子、石萸、單葉石棗

5.5 來源

藥材基源:爲蘭科植物麥斛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ulbophyllum inconspicuum Maxim.

採收和儲藏:夏、秋採收,鮮用或曬乾

5.6 形態

麥斛,附生植物。根狀莖纖細,質硬。假鱗莖卵圓形,鮮時綠色,幹後變黃綠色,彼此相距約1cm,基部生多數鬚根,頂生1葉。葉片革質,厚而脆,倒卵狀長橢圓形,長1-3cm,寬不及1cm,先端凹缺,基部楔形漸尖呈短柄,全緣,中脈明顯。花葶從假鱗莖基部一側長出,不高出葉,頂生1朵花,具數枚鞘;花小,白色,直徑4-5mm;中萼片卵圓形,先端短尖;側萼片較中萼片長約1倍,卵狀橢圓形;花瓣寬橢圓形,邊緣撕裂狀;脣瓣短小而肥厚,與合蕊柱基部的突起相聯;合蕊柱短粗。花期夏季。

5.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附生於山林樹幹或溼巖上。

資源分佈分佈於安徽、浙江、江蘇、湖南、福建、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5.8 性狀

性狀鑑別 莖圓柱形,微波狀彎曲,少分枝,長短不一,直徑約0.1cm,表面淡黃棕色,節明顯,節間長約0.1cm。假鱗莖扁長橢圓形,微彎,稍扭曲,長0.5-1.5cm,直徑2-5mm,表面黃綠色,具不規則深縱溝,葉倒卵狀長橢圓形,多已脫落。基部具多數絲狀鬚根。質實,體輕,易折斷。斷面角質狀。氣微,味淡,具粘性。

5.9 性味

甘;辛;涼;無毒

5.10 歸經

肺;胃經

5.11 功能主治

清熱滋陰潤肺止咳。主肺熱咳嗽肺癆咯血咽喉疼痛熱病煩渴;風溼痹痛;月經不調跌打損傷

5.12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敷。

5.13 各家論述

1.《貴州民間方藥集》:止虛癆咳嗽,又治風熱咳嗽

2.《湖南藥物志》:清熱,消瘀,活血,化痰止咳。治風溼痛,月經不調頭暈痛,乾咳牙痛

3.《閩東本草》:清熱除煩,生津解渴。治心煩口渴肺熱咳嗽大小便不利,眩暈疔瘡。4.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潤肺化痰滋陰養胃。治肺結核咳嗽咯血,慢性氣管炎咳嗽肺炎恢復期,慢性咽痛慢性胃炎胃酸缺乏,食慾不振,遺精

5.14 摘錄

《中華本草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73.

用到中藥麥斛的方劑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