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灌療法

心理學與精神病學 醫療技術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mǎn guàn liáo fǎ

滿灌療法,又稱“暴露療法”、“衝擊療法”和“快速脫敏療法”。它是鼓勵求治者直接接觸引致恐怖焦慮的情景,堅持到緊張感覺消失的一種快速行爲治療法。著名行爲治療專家馬克斯(Marks)在談到滿灌療法的基本原理時指出:“對患者衝擊越突然,時間持續得越長,患者情緒反應越強烈,這樣才能稱之爲滿灌。迅速向患者呈現讓他害怕的刺激,並堅持到他對此刺激習以爲常爲止,是不同形式的滿灌技術的共同特徵。”運用滿灌療法,治療一開始時就應讓求治者進入最使他恐懼的情境中,一般採用想象的方式,鼓勵病人想象最使他恐懼的場面,或者心理醫生在旁邊反覆地、甚至不厭其煩地講述他最感恐懼情境中的細節,或者使用錄像、幻燈片放映最使求治者恐懼的情景,以加深求治者的焦慮程度,同時不允許求治者採取閉眼睛、哭喊、堵耳朵等逃避行爲。在反覆的恐懼刺激下,即使求治者因焦慮緊張而出現心跳加快、呼吸困難面色發白、四肢發冷等植物性神經系統反應,但求治者最擔心的可怕災難卻並沒有發生,這樣焦慮反應也就相應地消退了。或者把求治者直接帶入他最害怕的情境,經過實際體驗,使其覺得也沒有導致什麼了不起的後果,恐懼症自然也就慢慢消除了。“習能鎮驚”是滿灌療法治療的要訣。國外報道,即使病程超過20年的恐怖症,經過3-15次滿灌治療,也有希望治癒

2 系統脫敏療法

系統脫敏療法效果好,設計合理,不足之處卻是治療時間較長,方法比較繁複,而且需要求治者高度的配合和耐心。而滿灌治療是一種快速脫敏療法,如果求治者合作,可以在幾天或幾周內,至多在2個月內可取得明顯療效。

英國心理治療專家馬克斯(I·Marks)教授,1982年在成都舉辦的精神衛生講習班上曾示範此法。當時馬克斯以這種方法治療一個有不潔恐怖症和癌症恐怖症的女病人。由於怕髒,她每天花大量時間洗手,洗傢俱,擦牆壁地板,幾年不睡自己的牀而與母親同睡。覺得廚房炊具很髒而到餐館去喫飯。全家人爲此極爲不安。馬克斯醫師自己帶頭,用手接觸牆壁、地板、甚至鞋底,又用髒手去接觸水杯,故意把杯口弄髒,再喝這杯子裏的水,讓病人照樣去做。作完之後兩小時內不準洗手,讓接觸髒物引起的焦慮和恐症情緒,經過兩小時的延緩,自行獲得部分消退。兩小時後開始洗手,最初病人要洗1小時,以後洗手時間給予限制,逐步縮短到三刻鐘,半小時,一刻鐘。每天讓病人在家裏重複上述過程,幾天之後,又讓她回到自己那塵封半年的髒牀上去睡,最後又讓病人到腫瘤醫生門疹部候診室去,並坐在癌症病人坐過的椅子上,並與癌症病人握手。這一切措施使患者陷入十分驚恐、失眠、食慾不振、“簡直受不了”的狀態,而且不用何鎮藥物,等待焦慮狀態的自我緩解。根據短期觀察結果表明,近期療效較好。

3 滿灌療法

滿灌療法系統脫敏療法正好相反,後者是採用對抗條件作用,對同一可引起恐懼刺激用新的反應(放鬆)來替代舊的反應焦慮緊張),恐懼刺激逐步升級,直至最後給予最強的恐懼刺激時病人仍然作出放鬆反應,從而達到了治療目的。這一緩慢的逐步消退過程需要經過一定按部就班的訓練,使病人逐漸適應引起恐懼的情境。而前者不需要經過任何放鬆訓練,一開始就讓病人進入最使他恐懼的情境中。一般採用想像的方式,鼓勵病人想像最使他恐懼的場面,或者治療者在旁反覆地、甚至不厭其煩地講述他最感害怕的情景中細節,或者用錄相、幻燈片放映最使病人恐懼的鏡頭,以加深病人的焦慮程度,同時不允許病人採取堵耳朵、閉眼睛、喊等逃避措施。即使病人由於過分緊張害怕甚至出現昏厥的症兆仍鼓勵病人繼續想像或聆聽治療者的描述。如果讓病人躺臥在沙發上,一般不會出現昏厥現象。事先告訴病人:在這裏各種急救設備俱全,醫護人員皆在身旁,他的生命是絕對安全有保障的,因此可以立即想像、聆聽或觀看使他最害怕的情景,在反覆的恐懼刺激下,即使病人因焦慮是緊張而出現心跳加劇、呼吸困難面色發白、四肢冰冷等植物性神經系統反應,病人最擔心的可怕災難並沒有發生焦慮反應也就相應地消退了。另一有效的方式是要病人直接進入他最感恐懼的情境:例如一名因擔心寒冷會使下肢凍壞而至癱瘓恐懼症病人,即使到了夏天上身僅穿單衣,下身仍穿着厚厚的絨褲和棉褲,病人訴說他只要一脫棉褲或者想像要脫棉褲,下肢就發抖,僵硬以致不能站立和行走。治療時室溫爲攝氏28度,病人上身只穿單衣,下身卻穿一條襯褲、一條棉毛褲、一條毛線褲、一條厚棉褲,並加一雙厚的長統襪子。治療者告訴病人經檢查,他的下肢和上肢的功能一樣,在室溫下不會發生癱瘓,同時還準備了注射藥物和電刺激儀器以預防可能出現他所擔心的情況。在治療者的保證下,取得病人的同意後,要病人躺在治療牀上,用極其迅速的方法將其棉毛褲、毛線褲和棉褲包括長統襪的在內一併脫下,只留短襯褲,結果病人下肢並未出現發抖僵硬現象。要病人在牀上活動下肢,數分鐘後即下地行走,一次治療獲得成果。

此療法的適應症和系統脫敏療法一樣,對某些恐怖症強迫症效果較好。至於對那些病人採用此法,還要考慮他的文化水平、暗示程度以及發病原因等多種因素。

3.1 滿灌療法的一般原理

滿灌療法的一般原理是:由於恐怖是經過經典和條件作用學習得來的,因此,恐怖行爲是一種條件反應。某一事物或情境在一個人身上所引起的恐懼體驗,會激發他產生逃避行爲,而不管此事物或情境是否真的構成了對他的威脅。這種逃避行爲會影響恐懼體驗的強弱,從而起着負強化作用

由此,專家們認爲,與其逃避,不如讓患者面對。一旦患者毅然正視恐懼恐懼就會減輕。

3.2 滿灌療法的治療步驟

滿灌療法的治療步驟是:

(1)確立主要治療目標。要認真找出引起求治者恐怖焦慮的事物、人物或場景,以便安排系統的主攻方向。

(2)向求治者講明治療的意義、目的、方法注意事項,要求高度配合,樹立堅強的信心和決心。尤其要求求治者暴露在恐怖情景中不能有絲毫迴避意向和行爲,且最好取得家屬配合。

(3)治療期間應佈置“家庭作業”,不斷訓練,鞏固治療效果。

(4)施治者可採用示範法,必要時隨求治者共同進行治療訓練,鼓勵求治者建立自信,大膽治療,促進暴露

(5)學會系統肌肉放鬆法等訓練方法,在作好充分思想準備的情況下進行滿灌治療。

滿灌療法常被用來治療焦慮症恐怖症。但在具體運用時,還要考慮求治者的文化水平、需要暗示的程度、發病原因和身體狀況等因素。對體質虛弱、有心臟病、高血壓和承受力低的患者,不能應用此法,以防發生意外。使用滿灌療法時應注意

(1)要向求治者說明滿灌療法帶來的焦慮是無害的。只有求治者體驗到嚴重緊張,面對害怕,並且忍耐1至2小時以上,恐懼焦慮情緒纔會逐漸消失。經過一系列先易後難的漸進的滿灌暴露作業後,就會起到控制病情的作用

(2)不允許有迴避行爲,否則會加重恐怖,導致至失敗。

(3)使用此法,必須對求治者的身心狀況有深入的瞭解。否則不僅會影響療效,而且有可能發生意外。

4 衝擊療法

衝擊療法暴露療法的一種。暴露療法就是把病人發生恐怖反應的某事物或某刺激在其面前再次呈現、猛烈刺激,從而使病人對此事物或刺激的恐怖反應逐漸消退。爲了使病人更快地收到療效,可以把某事物或某刺激整天暴露在病人面前,由於持續地猛烈刺激,使恐怖反應短期內由高度緊張而漸趨消退,從而短期內使疾病治好,這就是衝擊療法,又稱滿罐療法或情緒衝斥療法。意即由於持續暴露刺激中,使恐怖情緒高度緊張,過 張則滿,滿而溢,就使恐怖情緒很快消退了。

當然,衝擊療法速度快,效果好,但並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願意接受這種療法的。因爲在治療過程中,病人將會體驗到很大的精神緊張與痛苦,有時會難以堅持下去而放棄治療,所以在治療開始前必須要做好充分的解釋工作,並在病人精神緊張與痛苦時,教會他如何進行鬆弛,使之消除緊張,這樣才能使衝擊療法收到佳效。

4.1 衝擊療法的理論基礎

衝擊療法,又稱“情緒充斥法”,與“爆破療法”和系統脫敏法可通稱爲“暴露療法”。

衝擊療法強調快速地、長時間地暴於病人感到恐懼刺激物,此時常伴有強烈的情緒反應;而系統脫敏法則強調依照事先擬定的焦慮層次逐級暴露,與此同時使心身完全放鬆。當然,兩種方法的區分是相對的,它們之間並沒有嚴格的界限。因爲衝擊療法也可逐漸暴露,而系統脫敏法的變式中也有事先不進行放鬆訓練的。爆破療法被稱作是以學習理論爲基礎的心理動力學行爲療法,這種療法可被看作是實現情緒衝擊的一種技術。它強調通過虛構的、令人恐怖的故事而使病人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故事的內容既包括病人所報告的令他恐懼的事物,又有治療者所編造的材料。

衝擊療法,與其它的行爲方法一樣,都是來自於心理學關於學習的研究。但在此以前一些學者已經注意到,直接進人恐懼的現實生活情境可以消除某些恐怖症病人的恐懼行爲。例如,有人就描述過一個患乘車恐怖症的女孩的治療過程:將這個女孩安置在汽車後面,驅車行駛數小時,雖然這個孩子的情緒反應達到了驚恐的地步,但其強度逐漸減弱。經4小時的行駛,這個孩子完全習慣了乘車,不再感到恐懼。此外,也有通過想象最感恐懼的情境或事物的方式而消除恐怖症的報道。

許多研究表明,衝擊療法可被用於包括抑鬱症恐怖症強迫症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廣泛問題。分析表明,這些病人所具有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害怕”。因此,衝擊療法的理論依據可能與行爲主義心理學恐怖症模式有關。恐怖症的最有影響的行爲模式是“習得模式”。這個模式認爲,恐怖症是通過條件反射學習得來的,病人的恐懼反應是不認識的、非自主的。一種刺激物,由於它與恐懼心理體驗在時間上的多次聯繫,而逐漸變成恐懼反應的條件性刺激物。此後每當這個刺激物出現時,都會引起恐懼情緒反應。每當病人感到恐懼時,通常都會作出逃避的行爲反應—遠遠地離開這個令他感到恐懼刺激物。隨着病人與該刺激物間距離的加大,病人的恐懼體驗便逐漸減弱。反過來,恐懼體驗的減弱又會強化病人的逃避行爲。這種強化被稱作“負強化”。從而,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其結果是病人對這個刺激物產生持續的和不必要的(或不合理的)恐懼,不得不採取回避的行動。爲了能事先避開這個刺激物,病人對與這個刺激物有關的一切事物和提示都變得極爲敏感。如廣場恐怖症患者開初可能只對空曠的場所感到恐懼,但久而久之病人不僅害怕一個人耽在空曠的場所,而且害怕一切空間,如怕上街、怕進電梯、教室等。

根據恐怖症的習得模式,要治療恐怖症就必須打破上述的惡性循環。可採用的行爲技術之一就是衝擊療法,即讓病人直接面對引起他高度焦慮和痛苦的情境、事物或思想,而不允許他逃避。雖然開頭常常會造成強烈的恐懼反應甚至驚恐,但隨着暴露時間的延長,恐懼反應只會逐漸減弱。最後,該刺激物恐懼反應間的聯繫就會清除,恐怖症便也隨之被解除。

上述關於衝擊療法理論基礎的解釋是行爲治療者中有代表性的看法。但也有人發現,在許多恐怖症病人的病史調查中找不到與恐怖症產生有關的創傷性經歷,因而難以用條件反射學說或習得模式進行完全合理的解釋。認知行爲治療者們認爲,恐怖症病人的恐懼反應是以錯誤的認識和誘發焦慮自我暗示中介的,正是由於病人對刺激物作出與它的性質不相稱的錯誤判斷和評價,才導致他對該刺激物產生不必要的恐懼恐怖症患者有選擇地害怕 一些事物、不害怕另一些事物,便是對認知派觀點的一個有力的支持。

還有人認爲,在某些恐怖症(如社交恐怖症等)的形成與發展中,也應當考慮到人際衝突的作用。臨牀觀察提示,在這些恐怖症的產生與發展中,病人的人際關係起重要作用;不良或不適當的人際關係不僅可以在其它因素的共同影響下促發恐怖症,而且可以阻礙對恐怖症的治療。衆所周知,某些病人的恐怖症之所以不能被解除,往往是與病人周圍的人對病人的態度有聯繫;敵對或過分注意病人的恐懼行爲都不利於恐怖症的消除。

這些分析說明,衝擊療法的理論基礎和作用機制尚須作進一步探討;衝擊療法雖然可以在某些神經症病人的治療中顯示其作用,但它還不是已經完備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

5 實例:用快速暴露法治療焦慮性障礙

快速暴露法或稱滿灌法,是一種行爲治療技術。基本原則是鼓勵患者直接接觸引起恐怖的事物或情境,堅持到緊張感消失。對廣場恐怖症發驚恐發作和其他類型的恐怖症都是十分有效的治療方法。由於病人在這種治療過程中,直接暴露於恐怖的情境時引起的情緒反應比較強烈,彷彿不會游泳的人一下子進入深水學習游泳一樣,故有“滿灌法”之稱。但如果正確指導、施行得法,療效良好且顯效迅速。

治療開始時必須決定現實的治療目標,並取得病人的同意。第一次暴露的項目應當是病人容易做到的,以利於幫助病 人建立治療信心。治療前要告訴病人必須努力配合,暴露於恐怖情境中可能會出現一些不舒適症狀,但不會有任何危害,因此要求他不要有任何迴避意向。只要在恐怖情境中堅持停留下去,焦慮感就會減輕。每次成功的暴露之後,通常應和病人進 行討論,把進步歸功於病人的努力,對病人的合作表讚揚。隨着暴露成功的次數增加,病人的自信逐漸增強,對恐怖情境的應付能力也不斷提高。焦慮症狀也將日益減輕直至完全消退。各次治療間期應向病人佈置適當的“家庭作業”,以促進病人的自我訓練,鞏固已取得的療效。

例1,男,近1年來在公共汽車上出現驚恐發作,感到噁心、心跳、有瀕死感。幾次發作之後,他開始迴避乘車,除非有其妻陪伴纔敢乘車。因此,每天上班只好步行。家中無精神 疾病史,婚姻滿意。 此例臨牀診斷爲廣場恐怖症。關於症狀出現的經過,病人說:“開始是乘公共汽車時有一次出現輕度心跳、噁心,離開公共汽車後好轉。此後爲了避免出現這些不舒適感覺,我就不去乘公共汽車。幾周以後,我覺得不可能再使自己單獨上車。這樣經過幾個月,我覺得乘車變得越來越困難。”

根據行爲分析,治療的主要目標是“單獨乘車。”決定治療目標後,醫生對病人說:“當您開始迴避這些情境時,您再進入這些情境的困難似乎也日益增加。也許您以爲這種不舒服感覺總是和乘車有關。此後您再也沒有給自己一個機會去了解您是否能單獨在車上呆下去,每當需要您單獨乘車時,您都堅 持要您的妻子陪伴。對您的行爲治療的要點在於要讓您知道, 您能夠單獨在公共汽車上呆下去。當然啦,剛開始時您會感到有些緊張不安,但學會對付這種緊張不安感覺也是治療的一個部分。我們從診治一些與您相似的病人中知道,如果病人能堅持停留在原先感到恐懼的情境中時,這種恐懼感實際上也就減小了。在您的緊張不安感覺減小之前,您可能得在車上停留2小時,但在您這樣做了以後,下次乘車就容易多了。反覆練習後,您會覺得每次外出變得愈來愈容易,迴避乘車的事也就不 會再發生了。”

醫生和病人一起走到公共汽車站,爲了使最初的暴露取得成功,醫生同意和他一同乘車。醫生提議他坐在車子另一邊的座位上,一致同意除非情況緊急他們不進行接觸,但醫生將始 終跟隨他,沒有事先約定決不會將他單獨留在車上。病人同意這樣乘車2小時,然後兩人離開公共汽車,休息時一邊喝茶一邊進行討論: 病人:“一半的時間裏我感到胃部難過,我真想跳出公共汽車,但我覺得您坐在後面,我不能這樣。” 醫生:“您對付焦慮不安的感覺確實做得不錯。您用行動向自己表明,你能夠戰勝它,如果您在焦慮時能忍耐住不舒服感覺焦慮症狀實際上就迅速減輕了。如果您真的跳出公共汽車,現在您會覺得怎麼樣呢?” 第2次治療時,鼓勵病人單獨乘車1一2小時,雖然是單獨乘車,但他能夠對付,焦慮程度比前一次輕。醫生對他的成功加以讚揚,並告訴他,下次重複訓練進一步將得到鞏固。事 實確實如此,4次暴露後病情顯著好轉,已不必由醫生作進 一步治療。其妻也肯定了他的病情確已改善。

此例證明,快速暴露法適用於高度合作的恐怖症病人。有明確的治療目標。早期暴露的成功,適當時間的討論。醫生的熱情鼓勵和對暴露成功的讚揚,都是治療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快速暴露法治療時要注意控制環境因素,治療的原理和方法要向病人及其家屬講清楚,有時需要家屬配合作爲一個“協同治療者”發揮作用。否則,家屬可能阻止病人暴露到恐怖情 境中的訓練,錯誤地認爲這樣對病人有利,結果使暴露訓練效 果降低。

爲了促進暴露成功,有時可採用示範法,治療者向病人示範,做一些他怕做的動作,然後要病人跟着做。例如,動物恐怖症等常可採用示範法來促進暴露。以往用抗焦慮藥抗抑鬱藥無效的病例,快速暴露治療時最好避免用藥。有心臟病或嚴重呼吸道疾病者通常不宜用滿灌 法。(徐俊冕撰 劉協和審)如何用暴露療法治療強迫症強迫症至今仍然是難予治療的疾病之一,過去的十年中藥物治療和行爲治療都取得了重要進展,行爲治療產生了暴露反應預防結合法技術,是對強迫症療效最好的一種行爲技術,大約80%左右的患者可獲得好轉。強迫行爲行爲治療強迫思維更爲有效。治療動機差、行爲資料不全或不可靠以及合併抑鬱者,行爲治療效果不佳,多見於強迫思維爲主者,對這種患者可應用氯丙咪嗪或其他抗抑鬱藥治療。暴露反應預防結合療法包含兩個部分:一是暴露法,鼓勵患者暴露於引起焦慮的情境之下,直至焦慮近乎消失爲止類似於恐怖症暴露治療。根據不同情況可用系統脫敏法緩慢暴露,亦可採用快速暴露法。二是防止接着出現的強迫行爲反應預防。例如,女,20歲,2年來每日3塊肥皂洗手達100多次,因爲她聽說接觸有疣的人能被傳上疣,所以她產生了害怕把癌傳到家裏的想法,爲了減少這種可能性,她開始過度洗滌,覺得這樣似乎能夠消除傳癌的“細菌”,她說:“當我洗得滿意時,我就覺得很輕鬆。” 患者是一種常見的強迫症,有大量的強迫性洗手的儀式性動作,這些動作因可減輕焦慮而被不斷強化。經過行爲分析找出行爲治療目標爲:(1)沒有儀式性動作的洗手;(2)接觸疣或類似的患病部位;(3)爲家人準備飯菜。治療從儀式性動作先開始,爲了控制環境因素,將她收住醫院。開始時醫生要她洗手時將水池塞住,只許每日用一塊肥皂,不許在水龍頭下沖洗。同時在洗手時進行監督。這樣洗手次數和時間慢慢減少,接着,醫生用一些她認爲可能有害東西去“污染”她,說服她去碰碰大多數人接觸過的東西,如門的把手,並要她不要馬上洗手。其時,恰巧病房裏有一位護士因患乳癌做手術,徵得護士同意,術後醫生讓病人看她如何接觸手切口,再碰碰自己身體和周圍東西,然後要病人跟着做,並且不要馬上洗手。最後,要她準備飯菜與醫生、護士共餐。經過40多次暴露治療結合反應預防,強迫症狀好轉,恢復工作,每2周只用1塊皁,1年後隨訪仍佳,假日外出亦無污染恐懼,在家中準備飯菜也沒有害怕傳癌的困難了。在這個病例中,強迫洗手以避免污染可以看成類似恐怖症患者的迴避行爲。病人的求治動機和良好的醫患關係都是極爲重要的。並且示範法對於強迫症也有促進暴露作用。但是和恐怖症比較強迫症行爲治療費時較長,也更爲困難。對於強迫思維,則需要不同的方法思維停頓法已證實對某些病例有效,其中包含了想象暴露,在此舉例說明。例如,男,27歲,訴說10年來對自己做過的小動作反覆思慮,像水龍頭開關、電燈開關等,考慮是否做得正確,有沒有關好,近2年來症狀加重,不能停止,以致工作時經常不能集中注意力,工作效率下降。 治療開始時,要病人將他的強迫性憂慮列一清單,作爲治療前的基線,以引起焦慮最小的項目首先着手處理。每次治療時首先做放鬆訓練,以便其後病人能集中注意於認知訓練任務。當放鬆已達到時,要病人想像他做的一個小動作,如開水龍頭。當他想像開了水龍頭時,要他考慮這個動作5~15秒。如引起強烈恐懼時則舉起右手作爲報告,這時治療者製造一個尖銳聲音(如拍桌子)並大聲喊“停”!以後要他跟着拍桌聲音一起大聲叫“停”。向他說明,當他喊停時強迫思慮就會消失。事實也確實如此。一個項目解決後,再選其他項目繼續訓練。此後,病人只要對自己無聲地“叫停”,症狀就得到控制。想像暴露完成後,再到實際情景中進行訓練,直到他已掌握了這項技術。放鬆訓練本身並不會改變強迫症狀,單用是無效的,這裏放鬆是爲了使患者能集中注意於學習訓練。思維停頓法中大聲喊停,拍桌子是打斷病人思慮的重要刺激。其他做法還有手腕部套上一個彈力圈帶,用另一手拉起抽打以產生輕度厭惡刺激,同時要病人大聲喊 “停”。隨着訓練次數增加,叫停的聲音也逐漸減輕,直至無聲地自我命令“停”時思維能夠自控爲止。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