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痛

常見病方藥治療 中醫常見病 鍼灸學 中醫學 常見病鍼灸治療 常見病推拿療法 中醫病證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miàn tòng

2 英文參考

prosopodynia[朗道漢英字典]

3 概述

面痛爲病症名[1]。指面頰抽掣疼痛[1],鼻頞、口脣頰車髮際等處痛不可觸,甚至妨礙言語飲食。爲風寒風熱客於面部經脈,或肝膽胃熱上衝所致[1]。臨牀常見的是一種陣發性短暫而劇烈的疼痛,多發於一側面部,呈突發性、反覆性及頑固性[1]

類似於西醫的三叉神經痛[1]

4 面痛症狀

患者三叉神經分支範圍內反覆出現陣發性、短暫、閃電樣、刀割樣、火灼樣疼痛,無感覺缺失神經功能障礙,檢查無異常。

5 面痛的治療

5.1 方藥治療

證治匯補·面痛》:“面痛皆屬於熱,但暴病多實,久病多虛。飲食妨礙,皆因膏粱風毒;食臥少安,無非胃虛有火。”

張氏醫通·諸痛門》:“面爲陽明部分,而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皆在於面,故面痛皆因於火,而有虛實之殊。”

實火者治宜清熱解毒,用犀角升麻湯等方。

老人過勞,飢則面痛,用補中益氣加芩、梔、連翹、鼠粘、黑參

鬱結積成胃熱,而致面痛,用越鞠丸山梔連翹貝母橘紅之類。

5.2 鍼灸治療

5.2.1 選穴

I支痛,選魚腰穴;Ⅱ支痛,選四白穴;Ⅱ、Ⅲ支或Ⅲ支痛,選用下關夾承漿[2]

5.2.2 操作

魚腰穴斜向前下方刺入0.3~0.5寸,待有觸電針感傳至眼與前額時,提插20~50次;四白穴用1~1.5寸26號毫針,斜向上方45。角刺入0.3~0.5寸,待有觸電針感傳至上脣與上牙等處,提插20~50次;下關穴用2寸26號毫針,向對側下頜角方向刺入,當觸電針感傳至患側下頜時,提插20~50次;夾承漿用1~1.5寸26號毫針,斜向前下方約300角刺入0.5寸左右,待有觸電針感傳至下脣時,提插20~30次[2]

5.3 推拿治療

5.3.1 症狀

疼痛呈陣發性抽動樣痛,痛勢劇烈,遇冷加重,得熱則舒,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3]

5.3.2 選穴

太陽頭維上關下關翳風頰車聽宮聽會耳門顴髎睛明四白外關合谷[3]

5.3.3 操作方法

患者仰臥位坐位。醫者以一指禪推法太陽頭維、從太陽上關下關,往返6~8遍。以一指禪推法沿眼眶做“8”字型操作,往返5~6遍。指按揉翳風頰車下關聽宮聽會耳門太陽顴髎睛明四白,每穴1分鐘。用掃散法在顳部膽經循行路線,自前上方向後下方操作,兩側交替進行,各做30次左右。用大魚際揉法在顏面部應用約3分鐘。用點法、指揉法在觸發點上施用1分鐘左右,刺激要強。拿外關、拿合谷,每穴約1分鐘,用力以酸脹爲度。[3]

5.4 醫案

患者,女,48歲。右側面部疼痛突然發作,以眼部、上頜部爲甚,呈針刺樣疼痛,持續數秒至2分鐘,發作次數不定,間歇期無症狀舌質紅,苔白膩,脈弦緊。以上法治療8次,疼痛明顯減輕。再治療2次,休息6天,又繼續1個療程,疼痛消失,無面部不適感。囑其適當活動,調節自己情緒。隨訪半年未復發。

6 面痛患者日常保健

(1)囑患者起居,避風寒,以防禦外邪侵襲[3]

(2)適當參加鍛鍊,以增強體質,避免喫辛辣等刺激性食物[3]

(3)調節情志,避免不良情緒刺激[3]

7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06.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4.
  3. ^ [3] 柴鐵劬主編.推拿療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