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 目澀 中醫眼科學 眼科症狀 中醫症狀名
mù shā sè
dryness and uneasy felling of the ey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目沙澀爲症狀名[1]。見《銀海精微》。又名磣澀[1]。指眼覺沙澀,有異物感[1]。
多由風熱、肝火、陰虛火旺或異物入目所致[1]。
症見眼內沙澀外,多伴有羞明流淚,紅赤癢痛等[1]。常見於外障眼病[1]。
目沙澀宜結合眼及全身證候辨證施治,分別選用祛風清熱、平肝瀉火、養陰清熱等法[1]。如因異物入目所致者,首當清除異物[1]。
目澀(dry and uncomfortable eye)爲證名[2]。指眼睛乾燥 少津,沙澀不適,易感疲勞的表現[3][4]。《諸病源候論》卷二十八:“目,肝之外候也……上液之道,若悲哀內動腑臟,則液道開而泣下,其液竭者,則目澀;又風邪內乘其腑臟,外傳於液道,亦令泣下而數欠,泣竭則目澀;若腑臟勞熱,熱氣乘於肝,而衝發於目,則目熱而澀也,甚則赤痛。”說明陰虧液竭,風邪內乘,以及腑臟勞熱等,均能致目澀[4]。詳見目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