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eye itchi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目癢(eye itching[1])爲症狀名[2]。見《太平聖惠方》卷三十三。又稱眼癢[2]。是指眼瞼邊、眼眥內發癢,甚至癢連睛珠,癢如蟲行,癢極難忍的表現[3]。古代有眼"癢極難忍”、“癢若蟲行”的記載[4]。
5 目癢的症狀
眼瞼邊、眼眥內發癢,甚至癢連睛珠,或癢若蟲行,或癢極難忍,但睛珠完好,視力正常[4][4]。
檢視眼部:或有粘絲狀分泌物;或於上瞼內面有扁平的、大小不等,質堅而硬的淡紅色顆粒,排列不齊,呈鋪路的卵圓石樣;或見白睛污紅,在瞼裂部黑睛緣處有灰黃或暗紅色膠樣隆起[4]。
7 目癢的治療
由於引起目癢的原因較多,且臨牀上常見有幾種原因共同致病,故應詳細審證求因,辨證用藥。
目病邪退正復而癢者,無需治療[4]。
7.1 辨證治療
目癢雖有因風、因火、因溼和因血虛等不同,但臨牀上仍以風邪引起居多。目赤而癢,迎風加重者,多爲外感風熱;;瞼弦赤爛,癢澀不已,或瞼內顆粒肥大,癢如蟲行者,多爲脾胃溼熱,兼感風邪;痛癢並作,紅赤腫甚者,爲風熱邪毒熾盛;癢澀不舒,時作時止者,多爲血虛生風;目病將愈而癢者,多爲邪退火息,氣血漸復。
7.1.1 風邪侵襲
7.1.1.1 症狀
7.1.1.2 證候分析
眼無紅赤溼爛,全身無虛損及溼熱之徵,此係風邪侵襲,邪氣往來流行於臉眥腠理之間所致目癢[4]。
7.1.1.3 治法
7.1.1.4 方藥治療
可用驅風一字散[備註]驅風一字散(《審視瑤函》):炮川烏、川芎、荊芥穗、羌活、防風,爲細末,食後蘇薄荷湯調下。加減治療[4][4]:方中炮川烏、川芎、荊芥穗、羌活、防風都是辛溫升散,祛風力強的藥物。五藥組方,共奏驅風散邪止癢的功效。癢甚難忍者,可再加藁本、烏梢蛇以加強驅風力量,若結合舌脈,證偏於熱者,可於原方中選加黃芩、生地、苦蔘等驅風散邪,兼以清熱。若體虛人不勝祛風重劑者,可酌加黨蔘、黃芪之類扶助正氣。[4]
7.1.2 風熱壅目
7.1.2.1 症狀
眼內灼癢,每於春暖季節發作,瞼內有紅色顆粒,排列如鋪路圓卵石樣。遇風吹日曬或近火燻灼之後,症情往往加重。[4]
7.1.2.2 證候分析
風熱外襲,上壅目絡則目癢,胞瞼脈絡阻遏,氣血不行,故變生紅赤顆粒。因系風熱爲患,所以見風、冒日、近火均能加重症情。[4]
7.1.2.3 治法
7.1.2.4 方藥治療
可用加減四物湯[備註]加減四物湯(《審視瑤函》);生地黃、苦蔘、蘇薄荷、川芎、黍粘子、連翹、天花粉、防風、赤芍藥、當歸、荊芥穗加減治療:原方中薄荷、牛蒡子、荊芥穗、防風祛風散邪止癢;連翹、蕾參、花粉清熱;四物湯涼血活血。諸藥合方,可收祛風散邪止癢,宣壅消滯退赤之功。[4]
7.1.3 脾胃溼熱,兼受風邪
7.1.3.1 症狀
7.1.3.2 證候分析
由於風溼熱邪合而致病,故眼癢尤甚。眵淚膠粘,胞瞼沉重,白睛黃濁,皆溼熱鬱遏所致。[4]
7.1.3.3 治法
7.1.3.4 方藥治療
可用除溼湯[備註]除溼湯(《眼科纂要》):連翹、滑石、車前子、枳殼、黃芩、黃連、木通、陳皮、荊芥、茯苓、防風、甘草。加減治療:若風邪較重,可再加烏梢蛇、川芎、羌活、薄荷、蟬蛻等[4]。
7.1.4 血虛生風
7.1.4.1 症狀
眼癢勢輕,時作時止,局部未見異常。形體不實,舌淡脈細。[4]
7.1.4.2 證候分析
肝虛血少,虛風內動,故癢勢較輕,時作時止。舌淡脈細,爲血虛之象。[4]
7.1.4.3 治法
7.1.4.4 方藥治療
可用四物湯[備註]四物湯(《和劑局方》):川芎、當歸、白芍、熟地黃。加減治療:原方補血養肝,加入殭蠶、白蒺藜則能養血熄風。若內風招引外風者,可再加白芷、防風、荊芥穗以增祛風止癢之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