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結核瘤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nǎo jié hé liú

2 概述

腦結核瘤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結核桿菌後形成的一種肉芽腫樣病變。常繼發於身體其他部位結核。解放後,全國展開了結核病的羣衆性防治,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目前我國結核的發病率已大爲降低,腦結核瘤的發病率爲1.4%,佔顱內佔位病變4%左右。可發生於顱內任何部位,位於幕下較幕上者多,多發生兒童和青少年,男女發病率無顯著差異。臨牀上腦結核瘤分二型:1.全身型:伴有其他器官活動結核,如肺、淋巴結甚至全身粟粒樣結核,常伴有結核性腦膜炎,全身情況差,一般預後差。2.侷限型:臨牀主要表現爲癲癇發作、顱內高壓症狀,手術治療效果較好。

3 臨牀表現

1.全身型:

(1)咯血咳嗽發熱盜汗消瘦結核徵象。 (2)伴骨與關節結核,胸壁與頸淋巴結核慢性膿瘻等表現或結核性腦膜炎表現。 (3)顱內壓增高徵象及小腦功能失調症狀:病人有頭痛嘔吐及視乳頭水腫,侷限性腦損害症狀,眼震、肢體共濟失調等表現。

2.侷限型:

(1)表現有低熱、盜汗消瘦血沉快等結核徵象。 (2)顱內高壓症狀和侷限性腦損害症狀,表現頭痛嘔吐及視乳頭水腫偏癱、失語,癲癇發作,小腦損害症狀如眼震,肢體共濟失調

4 診斷

1.病史有慢性消瘦、低熱、盜汗、全身營養不良咯血咳嗽症狀,以及頭痛嘔吐、視物模糊、一側肢體無力、言語不清、行走不穩和癲癇發作等表現。

2.體查,有視力視野改變、眼底水腫或有偏癱、偏側感覺障礙、失語和小腦體徵。

3.檢查身體其他部位有結核,如X線攝片示胸部結核骨關節結核等。

4.血沉加快。

5.腰椎穿刺,一般可進行,測量壓力常有壓力增高,檢查腦脊液白細胞數和蛋白,糖氯化物定量等,顯示蛋白量增多,細胞數增多以單核細胞爲主,糖含量減少。

6.顱骨X線攝片,除顱內壓增高徵象外,偶見結核瘤鈣化。

7.頭顱CT掃描和磁共振成像,顯示病變的大小

5 用藥

1.使用結核藥聯合或單獨治療結核

2.如顱內壓增高者,使用降低顱內壓藥物(如呋喃苯胺酸甘露醇)。

3.地塞米松原則不用,如顱內壓增高嚴重可酌情使用。

4.手術治療者,術前術後均抗結核治療。

5.使用抗癲癇藥治療或預防癲癇發作(如苯妥英鈉卡馬西平)。

6.全身支持治療

6 治療

1.全身型:先行抗結核藥治療。

2.侷限型:手術切除顱內病源。

3.術前1—2周和術後用抗結核藥治療3—6個月。

7 輔助檢查

1.疑本病侷限型,檢查專案以基本檢查爲主。頭顱CT掃描可明確病變部位、數量、大小等情況,爲手術治療提供依據。

2.全身型者,應瞭解其他部位否存在結核,可行胸部攝片檢查、肝膽胰B超檢查等。

3.必要時可選MRI檢查

4.如無頭部CT或MRI檢查,可選擇SPECT檢查或顱腦超聲檢查腦血管造影檢查,其中腦血管造影可定位。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