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概述
腦囊蟲是最常見的腦寄生蟲病。不僅在東亞(我國主要在華北、東北地區)、南亞和拉美等發展中國家流行,近年隨着旅遊事業發展和移民增加,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發病率也有增加趨勢,故已引起各國對腦囊蟲病的重視。中樞神經系統腦囊蟲佔囊蟲病的80%,囊蟲可寄居於大腦實質內、腦室內、蛛網膜下腔等部位,引起癲癇、顱內壓增高等臨牀症狀。腦囊蟲分爲:腦實質型、腦室型、蛛網膜下腔型和混合型四種。
腦實質內囊蟲佔腦囊蟲的大多數,囊蟲寄居在白質與灰質交界處,少數可在白質深部或軟膜下,呈彌散型或單發。此類囊蟲以癲癇發作爲主要症狀,少數病例囊蟲集聚成團,或形成囊性佔位或硬膜下腔積液。CT是診斷腦實質內囊蟲的最佳影像技術,平掃結合對比劑增強,再結合病史和血清學檢查,多可在術前確診。CT平掃單發囊蟲爲圓形或橢圓形低密度區,增強掃描呈環狀增強伴周圍水腫帶,有時可見到高密度頭節。多發腦實質囊蟲數目不一,由幾個、幾十個到幾百個甚至更多。CT平掃呈多結節狀低密度影,或略高密度竈,增強掃描則爲多發環形或結節狀增強竈。囊蟲死亡後蟲體鈣化,CT平掃可以看到多個點狀鈣化影。MRI對腦實質囊蟲顯示率高,T1加權像呈2~8mm大小的囊狀低信號,囊內常見小點狀影(頭節)附在一側囊壁上。T2加權像可見到囊壁及周圍的水腫帶,但確定鈣化不如CT。(圖4.6.1.1-1,4.6.1.1-2)
7 禁忌症
1.彌散性囊蟲以癲癇發作爲主要症狀,無明顯顱壓增高,CT顯示大腦有廣泛纖維化。
2.囊蟲感染急性期,病人有發熱、腦膜刺激徵,CT或MRI提示有廣泛腦水腫,經脫水劑、激素以及抗寄生蟲藥治療後,症狀穩定者,不考慮手術。
10 手術步驟
10.1 1.顳肌下減壓術
用於彌散型腦囊蟲伴有嚴重腦水腫和顱內壓增高,經脫水、皮質激素和抗寄生蟲藥及其他非手術方法,依然不能控制腦水腫和顱內壓增高。可施行顳肌下減壓術或去骨瓣外減壓術,以挽救病人的視力和生命。一般先施行右側顳肌下減壓術,手術步驟見“顳肌下減壓術”。術後顱內高壓多可緩解,否則,再行另側顳肌下減壓或去骨瓣減壓。
10.2 2.腫塊樣佔位處理
少數病人腦實質囊蟲積聚成腫塊樣佔位,如病變不在功能區,在手術顯微鏡下沿病變周圍電凝皮質和血管並剪開,用腦壓板和吸引器將肉芽腫塊與正常腦組織分離摘除(圖4.6.1.1-3)。如爲囊性病變引流囊液後,應注意取除囊蟲及頭節。
12 術後處理
2.以癲癇發作爲主的病人,術後繼續抗癲癇治療和服用抗寄生蟲藥。而後依臨牀症狀和EEG改變,以決定減少藥量或停藥。
3.凡有新生皮下結節,或CT和MRI顯示囊泡影,提示腦內仍有存活的腦囊蟲時,術後應系統服用抗寄生蟲藥。常用藥有阿苯達唑(albendazole)和吡喹酮(praziquantel),尤以阿苯達唑應用較廣。該藥爲廣譜抗寄生蟲藥,不良反應相對較少,常用劑量12~20mg/(kg·d),每10天爲1療程,一般3~5療程。Singhi等報道接受治療3~6個月後,CT隨診發現多發囊蟲消失或縮小者達76%(22/34例);單發囊蟲用藥後,消失或縮小者達91%(82/90)。吡喹酮亦有較好療效,Sotelo等按50mg/(kg·d)連服15天,經CT證明半數病人囊蟲數目減少、體積縮小,少數人病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