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共生學說

生物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nèi gòng shēng xué shuō

2 英文參考

endosymbiosis theory

3 註解

內共生學說是一種關於真核細胞起源的假說。由美國生物學家馬古利斯(LynnMargulis)於1970年出版的《真核細胞的起源》一書中正式提出。她認爲,好氣細菌變形蟲狀的原核生物吞噬後、經過長期共生能成爲線粒體,藍藻被吞噬後經過共生能變成葉綠體螺旋體被吞噬後經過共生能變成原始鞭毛
這一假說由於證據充分,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它的主要根據是:(1)共生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例如根瘤菌豆科植物的共生關係,藍藻或綠藻與真菌共生形成地衣等。有一種草履蟲(Paramoeciumbursaria),其體內有小的藻類與之共生,並能進行光合作用;過去說澳洲白蟻消化道內生活着一種所謂混毛蟲(Mixotricha paradoxa),實際由兩種螺旋體、兩種真細菌和一種纖毛蟲組成,它們能分泌有關的酶,消化纖維素。特別是近年發現的灰孢藻(Glancocystis),它本身並無葉綠素,但有許多葉藍小體(cyanella)生活在體內,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食物。這種共生關係看來建立不很久,因爲葉藍小體在細胞內還不大固定。灰孢藻的發現是對“內共生假說”的有力支持。(2)葉綠體線粒體都有其獨特的DNA,可以自行複製,不完全受核DNA的控制線粒體葉綠體的DNA同細胞核的DNA有很大差別,但同細菌和藍藻的DNA卻很相似。藍藻的核糖體RNA(rRNA)不僅可以與藍藻本身的DNA雜交,而且還可與眼蟲葉綠體的DNA雜交,這些都說明它們之間的同源性。(3)線粒體葉綠體都有自己特殊的蛋白質合成系統,不受核的合成系統控制原核生物核糖體由30S和50S兩個亞基組成,真核生物核糖體由40S和60S兩個亞基組成。線粒體葉綠體核糖體分別與細菌和藍藻的一致,也是由30S和50S兩個亞基組成,這說明細菌線粒體、藍藻和葉綠體同源的。抗生素可以抑制細菌和藍藻的生長,也可以抑制真核生物中的線粒體葉綠體作用,這也說明線粒體細菌葉綠體與藍藻是同源的。(4)線粒體葉綠體的內、外膜有顯著差異,內、外膜之間充滿了液體。研究發現,它們內、外膜的化學成分是不同的。外膜宿主的膜比較一致,特別是和內質網膜很相似;內膜則分別同細菌和藍藻的膜相似。總之,“內共生假說”得到了多方面的實驗支持,因而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但它也有不足之處,主要是:第一,它沒有說明細胞核是怎樣起源的;第二,它認爲螺旋體進入後能形成真核細胞鞭毛,這種看法顯然不對,因爲螺旋體是一種原核生物,其鞭毛沒有“9 2”結構,而真核生物草履蟲的纖毛或眼蟲的鞭毛卻是有“9 2”結構的。螺旋體進入變形蟲狀原核細胞後如何形成具有“9 2”結構鞭毛,“內共生學說”並沒有加以具體說明。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