螵蛸丸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piāo shāo wán

2 聖濟總錄》卷五十一:螵蛸丸

2.1 處方

桑螵蛸(炒)15克 菖蒲23克 山茱萸(微炒)15克 磁石(煅,醋淬,研)15克 附子(炮裂,去皮、臍)3枚 續斷23克 五味子 肉蓯蓉(酒浸,去皺皮,炙)山芋 當歸(切,焙)沉香各15克 茴香子(炒)7.5克

2.2 製法

上藥十二味,搗羅爲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2.3 功能主治

腎虛耳聾,脹滿,腰脊強直,小便黃赤

2.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溫酒或荊芥鹽湯送服。

2.5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五十一

3 《醫統》卷七十引《醫林

3.1 方名

螵蛸丸

3.2 組成

桑螵蛸7個(炒),附子(炮,去皮臍)半兩,五味子半兩,龍骨半兩。

3.3 主治

下焦虛冷,精滑不固,遺溺不斷。

3.4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鹽酒送下。

3.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糯米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4 類證治裁》卷七

4.1 方名

螵蛸丸

4.2 組成

桑螵蛸(炙)30個,鹿茸(酥炙)3兩,炙黃耆3兩,煅牡蠣2兩,赤石脂2兩,人蔘2兩。

4.3 主治

下元虛冷,睡中自遺。

4.4 用法用量

鹽湯送下。

4.5 製備方法

上爲末,山藥糊爲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