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根

背腰骶部奇穴 腧穴學 穴位特效按摩 經外奇穴 鍼灸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pǐ gēn

2 英文參考

EX-B4[中國鍼灸學詞典]

pǐgē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EX-B4[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痞根經外奇穴名(pǐgēn EX-B4)[1][2]。出《醫經小學》。在腰部,當第1腰椎棘突下,旁開3.5寸[2]。主治痞塊腰痛胃痙攣胃痛胃炎,胃擴張,肝炎,肝脾腫大,腰肌勞損腎下垂腸炎等。

4 拼音

pǐgēn

5 代號

EX-B4

6 出處

醫學入門》:專治痞塊,十三椎下,各開三寸五分。

7 痞根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痞根穴在腰部,當第1腰椎棘突下,旁開3.5寸[2][3]

痞根穴位於腰區,橫平第一腰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3.5寸[3][4]

痞根穴位於腰部,當第一腰椎棘突下旁開3.5寸處(《醫學入門》)[5]

另說在“十二椎下旁開三寸半”(《醫宗金鑑》); “第十一胸椎之下兩側,相去三寸半”(《中國鍼灸學》)。

經外奇穴——痞根穴的位置

經外奇穴——痞根穴的位置

痞根穴的位置

經外奇穴——痞根穴的位置

8 痞根取穴方法

患者俯臥位,在第一腰椎棘突下旁開3.5寸取穴

俯臥位,於膀胱經肓門旁開0.5寸處取穴[5]

快速取穴:肚臍水平線與後正中線交點向上推1個椎體,在其棘突下,旁開3.5寸處即是痞根[6]

9 痞根穴位解剖

痞根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骶棘肌和腰方肌。分佈有第十二胸神經和第一、二腰神經後支的內側支。

9.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下後鋸肌→髂肋肌[6]

9.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12胸神經後支的皮支分佈;深層有第1腰神經後支的肌支和第1腰動脈分佈[6]

10 痞根穴的功效與作用

痞根穴有健脾和胃理氣止痛作用

11 痞根穴主治病

痞根穴主治痞塊腰痛胃痙攣胃痛胃炎,胃擴張,肝炎,肝脾腫大,腰肌勞損腎下垂腸炎等。

痞根穴主治痞塊腰痛[6]

痞根穴主治痞塊腰痛胃痛,以及肝脾大、肝炎、胃炎腸炎腎下垂[6]

痞根穴主治痞塊[6]

局部病:痞塊(肝脾腫大)久不愈,肝炎[6]

其他病:胃痙攣胃炎,胃擴張,腎下垂腰肌勞損[6]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斜刺0.5~1.0寸[6]

直刺0.5~1寸[6][6],局部有酸脹感[6],或放射至腰部[6]

13.2 灸法

可灸[6][6][6]

艾炷灸3~7壯[6]

14 特效按摩

經常用按摩槌敲打刺激痞穴根有利於維持和促進肝脾消系統功能,可緩解由氣血瘀滯引起的肝脾腫大[6]

15 文獻摘要

醫學入門》:多灸左邊,如左右俱有,左右俱灸。

醫經小學》:精宮鬼眼痞根,疰忤疝痛反胃穴。

16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3.
  3. ^ [3]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44.
  4. ^ [4]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95.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62.
  6. ^ [6]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