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穴位 | 承扶 | ||
---|---|---|---|
漢語拼音 | Chengfu | ||
羅馬拼音 | Chengfu | ||
美國英譯名 | Support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BL36 | |
日本 | 36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V50 | |
富耶氏 | |||
德國 | B50 | ||
英國 | B50 | ||
美國 | BI36 |
承扶爲經穴名(Chéngfú BL36)[2]。出《鍼灸甲乙經》。承扶亦作扶承[3]。別名肉郄、陰關、皮部[3]。屬足太陽膀胱經[3]。承即承受,扶指佐助,本穴位於股骨上段,當肢體分界的臀溝中點,有佐助下肢承受頭身重量的作用,故名承扶[3]。承扶穴主治腰腿部疾患:如腰腿疼痛,下肢痿痹,痔瘡出血,小便不利,大便祕結,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腰腿痛,現代又多用承扶穴治療腰背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小兒麻痹後遺症,腰部疼痛,骶部疼痛,臀部疼痛,股部疼痛,大便難,下肢麻痹或癱瘓,腰骶神經根炎,下肢癱瘓,便祕,痔瘡,尿瀦留,臀部炎症等。
5 穴名解
承即承受,扶指佐助,本穴位於股骨上段,當肢體分界的臀溝中點,有佐助下肢承受頭身重量的作用,故名承扶[3]。
承,佐助擔當也。扶,木名。扶木,扶桑也。人身坐立有木之象,穴在身軀之下方,正爲人體之扶持,謂其對扶持人體與治療下肢風病,俱可承擔也,在下肢風病及風病之自下而上者,皆可取之。提攜嬰兒,負之抱之,均以手承扶其臀,本穴在臀橫紋正中,適當挾持着手之處,故名承扶。[3]
9 皮郄穴穴位解剖
承扶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闊筋膜、坐骨神經、內收大肌。有與坐骨神經並行的動、靜脈。分佈着股後皮神經,深層正當坐骨神經。皮膚厚,由股後皮神經的臀下皮神經分佈。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闊筋膜。在半腱肌和股二頭肌之間,或穿經股二頭肌長頭刺入坐骨神經幹。坐骨神經由梨狀肌下孔離開骨盆,出現在臀大肌的深面,位於出入骨盆結構的最外側。該神經在臀區和股後區的體表投影在髂後上棘與坐骨結節連線的中點,坐骨結節與股骨大轉子之間連線中點稍外側,和股骨內、外側髁之間連線中點,以上三點的連線上。
9.1 層次解剖
9.2 穴區神經、血管
10 皮郄穴的功效與作用
承扶穴具有通經活絡、疏利腰膝之功,爲治療腰腿部疾病的常用腧穴[7]。
承扶穴對肢體風病具有攔截之效,有舒經活絡之用,主治尻尾股臀、陰寒大痛。因本經與足少陰經俱由委中至腎俞,此段經線,兩經並行。疊成一表一里,故淺取之則足太陽之經受之,深取之則足少陰之經受之。[7]
11 皮郄穴主治病證
承扶穴主治腰腿部疾患:如腰腿疼痛,下肢痿痹,痔瘡出血,小便不利,大便祕結,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腰腿痛,現代又多用承扶穴治療腰背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小兒麻痹後遺症,腰部疼痛,骶部疼痛,臀部疼痛,股部疼痛,大便難,下肢麻痹或癱瘓,腰骶神經根炎,下肢癱瘓,便祕,痔瘡,尿瀦留,臀部炎症等。
承扶穴主治腰腿部疾患。如腰腿疼痛、下肢痿痹、痔瘡出血、小便不利、大便祕結等[7]。
現代又多用承扶穴治療腰背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小兒麻痹後遺症等[8]。
承扶穴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大便難;以及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痹或癱瘓等[8]。
15 皮郄穴研究進展
現代動物實驗證明,針刺承扶可使動物凝血時間明顯縮短,有止血和防止出血的作用[8]。
針刺承扶,可見動物腦組織內氨含量顯著增加,提示腦功能處於短期興奮狀態[8]。
針刺承扶穴也可使麻醉動物已降低的腦乳酸明顯升高,又可使驚厥狀態下腦乳酸的高值下降[8]。
電針承扶可見動物垂體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強,腎上腺組織中抗壞血酸、膽固醇以及周圍血液中嗜酸性白細胞明顯減少[8]。
一般在針刺後30~60分鐘變化最爲明顯[8]。
16 參考資料
- ^ [1]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59.
-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9.
-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47.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47.
-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