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上消、膈消、鬲消、消心有什麼症狀?喫什麼好得快?
答:上消(upper consumption[1])爲病名[2]。消渴的一種[2]。又稱膈消(《黃帝內經素問·氣厥論》)、鬲消(《黃帝內經素問·氣厥論》)、消心(見《證治要訣·三消》)。是指上焦燥熱,以多飲水而少食,大便如常,或小便清利爲主要表現的消渴[1]。多因心肺火熾所致[2]。
《黃帝內經素問·氣厥論》:“心移熱於肺,傳爲鬲消。”張志聰注:“鬲消者,鬲上之津液耗竭而爲消渴也。”
患者口渴多飲,口乾舌燥,多食易飢,尿頻量多,煩熱多汗,大便乾結,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3][4][5]。這是肺臟燥熱,津液失布的表現:肺熱熾盛,耗液傷津,故口乾舌燥,煩渴多飲。肺主治節,燥熱傷肺,治節失職,水不化津,直趨於下,故尿頻量多。胃火熾盛,水谷腐熟過度,故多食易飢。因肺與大腸相表裏,燥熱下移大腸,故見大便乾結。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是內熱熾盛之象。[3][4][5]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消渴論》:“上消者上焦受病,又謂之鬲消病也。多飲水而少食,大便如常,或小便清利,知其燥在上焦也。”
上消患者常喫天花粉、兔肉、百合、水梨、鴨肉、銀耳、麥冬、枇杷等可以清熱潤肺,生津止渴,好得快[5]。
1.五汁飲(《溫病條辨》)將鮮蘆根和麥門冬洗淨後,壓汁去渣,取麥門冬汁10g,鮮蘆根汁25g;荸薺、梨、藕去皮後,榨汁,取梨汁30g,荸薺汁、藕汁各20g。將上述汁液混合均勻,溫服、冷飲均可,不限量頻飲。脾虛便溏者忌服。[5]
2.天花粉粥(《備急千金要方》):天花粉20g,洗淨切片煎汁,同粳米60g煮粥;或以粳米加水煮粥,將熟時加入天花粉,再煮至粥熟即可。每日2次食用,脾胃虛寒而便溏者禁用。[5]
3.神效煮兔方(《太平聖惠方》):將兔去皮和內臟,洗淨切塊,與桑白皮100g同煮至爛熟,盡力食肉,並飲其汁,每日1次。[5]
消渴(consumptive thirst[1][6])爲病名[7]。出《黃帝內經素問·奇病論》。亦作痟渴(見《世醫得效方》卷六)、消癉(《黃帝內經》)[7]。是指以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或尿濁、尿有甜味爲特徵的病證[3]。嚴重時可出現神經衰弱、繼發性急性感染、肺結核、高血壓、腎及視網膜等微血管病變,最後出現酮症酸中毒、昏迷,甚至死亡[8]。
(1)消渴泛指以多飲、多食、多尿爲主要表現的疾病[7][9][1][6]。
(2)消渴指口渴,多飲,多尿而小便甜的病證[7]。《外臺祕要》卷十一:“渴而飲水多,小便數,無脂似麩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本證即現代所稱糖尿病[7]。
(3)消渴指以口渴,尿少爲主症的一種消渴病[7]。《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三:“夫痟渴者,爲雖渴而不小便也。”
根據症狀及病情發展階段的不同,消渴可分爲上、中、下三消[7][9]。其中口渴引飲爲上消、善飲易食爲中消、飲一溲一爲下消[4]。多因過食甘肥及情志失調,引起臟腑燥熱、陰虛火旺所致[9]。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欲過度爲其主要病因,陰虛燥熱爲其主要病機,亦有氣陰兩傷,陰陽俱虛,甚至變生他疾,尤以癰疽之類爲常見[3]。
在治療時除了滋陰治本,清熱治標外,其他情況均當兼顧,還可以配合單方草藥,結合生活調理,以提高療效[3]。鍼灸治療消渴,對於早、中期患者及輕型患者效果較好,對病程長而病重者應配合藥物治療[4]。
消渴相當於現代醫學的糖尿病。而尿崩症具有多飲、多尿等症狀,亦可參照治療[4]。神經性多尿、急性熱病之煩渴等,也均屬本症範疇[9]。
詳見消渴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