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

常見病方藥治療 鍼灸學 中醫學 常見病鍼灸治療 中醫皮膚科學 常見病推拿療法 皮膚科疾病 中醫常見病 常見病耳針療法 疾病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qián má zhěn

2 英文參考

hivesurticaria[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urticaria[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3 西醫·蕁麻疹

蕁麻疹(urticaria)是一種以風團和紅斑爲主的血管反應性皮膚病,多種因素誘發,如藥物、食物、吸入物、感染、物理因素、昆蟲叮咬等,但多數患者病因不明[1]。俗稱風團,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皮損反覆發作[1]

由各種因素致使皮膚粘膜血管發生暫時性炎性充血與大量液體滲出。造成局部水腫性的損害。其迅速發生消退、有劇癢。可有發燒、腹痛腹瀉或其他全身症狀

蕁麻疹可分爲急性蕁麻疹、慢性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丘疹蕁麻疹等。急性發病,病程不逾1個月者稱急性蕁麻疹,病程持續1個月以上,則稱爲慢性蕁麻疹[2]。超過6周者診斷爲慢性[2]

蕁麻疹的臨牀特徵爲表皮反覆發作鮮紅色或蒼白色大小不一的風團,伴瘙癢或燒灼感。

蕁麻疹可由多種因素引發,其病理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爲,大多數蕁麻疹Ⅰ型變態反應,少數屬Ⅲ型變態反應。現代西醫學對本病尚無特效療法。對經常反覆發作者,不易根治,且應用西藥還會產生一些副反應

根據風團皮損診斷不難,應積極詢問病史與查體,儘量找出病因,應與藥疹相鑑別。後者水腫風團呈瀰漫性大片紅色斑片,邊緣不清。丘疹蕁麻疹應和水痘相鑑別。

3.1 蕁麻疹病因

約3/4的蕁麻疹患者不能找到原因,尤其是慢性蕁麻疹。其可由各種內源性或外源性的複雜因子引起。

常見的可以歸納爲:

3.1.1 藥物

許多藥物常是引起本病、青黴素痢特靈磺胺藥藥物血清疫苗等可由變態反應引起,嗎啡、可待因、阿托品藥物能直接使肥大細胞釋放組織按等引起。

3.1.2 食物

以含有特殊蛋白質的魚、蝦、蟹、雞蛋、牛奶等常見致病因素。

3.1.3 感染

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蟲。蟲咬症如蟎、跳蚤、臭蟲等。

3.1.4 吸入

各種花粉、塵土等。

3.1.5 物理及化學因素

如冷、熱、日光、摩擦及壓力等物理性和機械性刺激或某些化學物質進入人體而發病。

3.1.6 遺傳因素

如家族性冷蕁麻疹

3.1.7 精神因素及內分泌的改變

精神緊張、感情衝動月經絕經妊娠等。

3.1.8 內科疾病

淋巴瘤、癌腫、甲亢風溼病類風溼性關節炎、SLE、高血脂病、膽囊炎腎炎肝病糖尿病等。

3.2 蕁麻疹的發病機

風團發生的機制可分兩類:變態反應與非變態反應兩種。

3.2.1 變態反應

變態反應蕁麻疹主要是第Ⅰ型,是抗原抗體IgE作用於肥大細胞與嗜鹼性白細胞,使它們的顆粒脫落而產生一系列化學介質(組織胺及組織胺樣物質包括慢性反應性物質、5-羥色胺緩激肽激肽類、前列腺肝素等)的釋放。從而引起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痙攣、腺體分泌增加等。產生皮膚、粘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症狀

有的屬於第Ⅱ型,是抗原抗體複合物激活補體,形成過敏毒素,即C3與C5及釋出趨化因子,吸引嗜中性白細胞釋放溶酶體酶,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與組織胺類物質而發病,例如痢特靈或注入異種血清蛋白引起蕁麻疹反應

3.2.2 變態反應

變態反應蕁麻疹由某些生物的、化學的及物理的因素可直接作用肥大細胞與嗜鹼性白細胞、使其釋放顆粒而發病,皮膚膽鹼能神經末端興奮性增強,大量釋放的乙酰膽鹼可直接作用毛細血管,使毛細血管擴張與通透性增強而發病。也可作用肥大細胞,使其釋放組織胺等介質而發病。

激肽緩激肽也使毛細血管擴張與其通透性增加,和寒冷性蕁麻疹皮膚劃痕症與壓力性蕁麻疹等發病有關。5-羥色胺前列腺素E等可與蕁麻疹發生有關、慢性反應物能引起哮喘,但是否與蕁麻疹有關還未證實。

3.3 蕁麻疹的臨牀表現

迅速出現風疹塊風團),在風疹塊出現前幾分鐘,局部常發癢或有麻刺感。有的病人在風疹塊出現數小時或一兩天內有些全身症狀如食慾不好,全身不適,頭痛發熱

風疹塊扁平發紅或是淡黃或蒼白的水腫性斑,而邊緣有紅暈。有時,風疹塊呈環形可稱環狀蕁麻疹,幾個相鄰的環形損害可以相接或融合而成地圖狀,可稱爲圖形蕁麻疹。有時,損害中央有淤點,可稱爲出血蕁麻疹腎臟及胃腸可以同時出血風疹塊中有水皰時稱爲水皰蕁麻疹。有大皰時稱爲大皰蕁麻疹。有時,水皰大皰發生於似乎正常的皮膚上,但常有紅暈,這類風疹塊較易發生兒童

風疹塊往往在一兩小時或幾小時內最多1~2天內自然消失,但別處常有新損害陸續出現,風疹塊已消失處在24小時內一般不再發生新損害。風疹塊消失後,皮膚恢復正常,有時有暫時的色素斑而稱爲有色素沉着蕁麻疹風疹塊大小及數目不定,可出現於任何部位的皮膚,粘膜。風疹塊引起劇癢,針刺或灼熱感,但各人的程度不同,嚴重的病人有頭痛發熱等全身症狀,尤其急性蕁麻疹病人可發熱達40℃左右,血壓可降低甚至發生昏厥休克,須及時處理,大多數病人只有發癢的風疹塊而無其他症狀

風疹塊的病程不定,有的病人在一日之內可發生數次皮疹,經過幾天或一兩週至數週後停止發作,可稱爲急性蕁麻疹。但不少病人天天發生皮疹,或是斷斷續續地屢次出現或加重、緩解或消失,可達數月或若干年之久,可稱爲慢性蕁麻疹及特殊類型蕁麻疹

3.3.1 急性蕁麻疹

常是急性發作,全身瘙癢風團皮疹,可伴高燒,嚴重者血壓下降甚至休克,病程1~2周內自然痊癒應積極治療。

3.3.2 慢性蕁麻疹

不斷發生風團皮損,持續1~3個月或數年之久,病情輕重與發病情況也可因人而異,有很大差異。有時可併發人工蕁麻疹,多在腰帶等受擠壓處發生。由於接觸冷水或冷風吹拂而引起的風團叫冷性蕁麻疹。多爲陣發性小片的風團,有紅暈,可泛發全身,這類病人對乙酰膽鹼敏感,可用乙酰甲基膽鹼0.01mg作皮內試驗。注射後10分鐘,可出現直徑1~1.5cm大小的風團,即爲陽性,病程可達數月至數年不等。

3.3.3 血管神經性水腫

血管神經性水腫又稱巨大蕁麻疹。是由於血液組織中C1酯酶抑制物水平的減低,或無活性所致。是真皮深部和皮下組織血管受累,組胺等介質導致血管擴張、滲透性增高、滲出液血管進入疏鬆組織中形成侷限性水腫,具有發作性、反覆性及非凹陷性的特點,一般不癢,可單發,突然在口脣、面側部或四肢局部出現正常皮膚顏色的腫脹或由於腫脹嚴重、壓迫皮膚淺表的毛細血管而呈白色腫脹損害,邊緣不清,局部有緊張感,一般癢感不明顯,該類損害可在數天內自然消退,但可以復發生,有些病人也可出現兩片以上的損害,一般無全身症狀。少數病人可因發生在咽峽部而造成窒息。如不及時處理,可導致死亡。

3.3.4 丘疹蕁麻疹

丘疹蕁麻疹兒童常見皮膚病,成年人也可見到,在春秋季節反覆出現,本病是一個以症狀特點而命名的疾病,實際上本病部分患者即爲蟲咬症。尤其以節肢動物類叮咬而引起的外因過敏反應,是一種遲發性反應需10天左右,再受叮咬則促使皮疹發生,反覆叮咬後產生脫敏作用

皮疹爲紡錘形的紅色似花生大小風團樣損害,可散發可羣集,可有僞足水皰,搔後皮疹呈風團樣腫大,新舊皮疹常同時存在,1~2周消退,留下暫時色素沉着。常復發,瘙癢極劇,但無全身症狀,局部淋巴結腫大。

3.4 蕁麻疹的診斷

1.急性發病,典型皮損爲大小不等的風團、紅斑和丘疹,成批出現,無規律性[2]

2.皮損反覆出現,可在數分鐘到數小時內自行消退,不超過24小時[2]。慢性者可反覆發作數年[2]

3.瘙癢明顯[2]。部分患者可出現呼吸道症狀,如胸悶呼吸困難,甚至窒息[2]。也可出現胃腸道症狀,如腹痛腹瀉[2]

4.皮膚劃痕試驗陽性[2]

5.急性發病,病程不逾1個月者稱急性蕁麻疹,病程持續1個月以上,則稱爲慢性蕁麻疹[2]

超過6周者診斷爲慢性[2]

3.5 需要蕁麻疹鑑別的疾病

蕁麻疹應與其他過敏性皮膚病相鑑別[2]

3.6 蕁麻疹的治療措施

3.6.1 消除病因

詳細詢問病史,查找病因[2]

找出病因以消除病因爲主,有感染時常須應用抗菌素,對某些食物過敏時暫且不喫。慢性感染竈常是慢性蕁麻疹病因,但有些蕁麻疹病人的病因很難確定或不能發現病因

避免繼續使用致敏物[2]

3.6.2 輕症的治療

輕症者口服抗過敏藥,如賽庚啶氯苯那敏氯雷他定。慢性者應連續服藥4周[2]

3.6.3 重症的治療

皮損嚴重者或出現呼吸道和胃腸道症狀者,應及時、短程使用糖皮質激素,如氫化可的松一日200~500mg或地塞米松一日10~20mg,分次靜脈滴注[2]

3.6.4 慢性蕁麻疹的治療

性病例不宜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2]

性病例也可服用中藥治療[2]

3.6.5 內用藥

組織胺藥是治療各種蕁麻疹病人的重要藥物,可以控制大多數病人症狀,抗組織藥物雖不能直接對抗或中組織胺,不能阻止組織胺的釋放,但對組織胺有爭奪作用,可迅速抑制風團的產生。抗組織胺藥有各種副作用,最好選用副作用較少者,尤其高空作業的工人、駕駛員等工人要慎用,易因昏倦而導致事故發生。久用一種抗組織胺藥容易引起耐藥性,可另換一種。或交替或合併應用。兒童耐藥性較成人大,因而相對用量也大。

組織藥物的種類很多,結合病情及臨牀表現可選用安泰樂羥嗪)有良好安定及抗組織作用,對人工蕁麻疹膽鹼蕁麻疹及寒冷性蕁麻疹都有較好的效果。

腎上腺素氨茶鹼能增加肥大細胞內CAMP而抑制組織胺的釋放,能迅速促使急性蕁麻疹或巨大蕁麻疹的風團水腫消退,尤其氨茶鹼和抗組織胺藥合用或和腎上腺素協同作用,對併發哮喘腹痛的病人尤其適用。

6-氨基乙酸可用於寒冷性蕁麻疹和巨大蕁麻疹,阿托品或普魯苯辛及氯丙嗪可用於膽鹼能性蕁麻疹

鈣劑可用於急性蕁麻疹利血平、安洛血等藥物治療慢性蕁麻疹

固醇激素應用於嚴重的急性蕁麻疹血清蕁麻疹,對壓力性蕁麻疹補體激活的蕁麻疹可用少劑量蕁麻疹併發過敏性休克更須應用。有人應用每隔3~4周注射一次的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

3.6.6 局部用藥

爐甘石洗劑氧化鋅洗劑都可達到暫時的療效。

3.6.7 其他措施

患病期間注意避風、保溫,禁食魚、蟹、蝦及辛辣之品。

4 中醫·蕁麻疹

蕁麻疹爲病症名[2]。系由各種刺激所致的一種皮膚血管反應[2]。屬中醫學風疹”“癮疹”“㾦㿔”等範疇[2]。多爲過敏所致[2]。常與食物如魚蝦、腸道寄生蟲花粉、某些藥物,或外界冷熱刺激等有關[2]

4.1 古人論述

蕁麻疹相當於中醫學中的“痦瘤”、“癮疹”、“赤白遊風”等證,民間俗稱“風疹塊”、“鬼飯疙瘩”等。中醫對本病的認識很早,《黃帝內經素問·四時逆從論》中已有“癮軫”之名,《諸病源候論·風痦痛候》說:“夫人陽氣外虛則汗多,汗出當風,風氣搏於肌肉,與熱氣並則生痦痛。”認識到本病的發生風邪關係密切。歷代醫著對本病都有一定的記載,如明代《證治準繩》、《外科真詮》對本病的臨牀表現觀察得頗爲仔細。《證治要訣》說“食雞肉及獐、魚動風等物”會導致本病的發作。清代,《外科大成》根據本病非完全由外感風邪所致,提出治療“宜涼血潤燥”,“慎用風藥”;《瘍醫大全》則提出了“疏風、清熱、託疹”的治療大法,至今對臨牀仍有指導意義。此外,在古代還創制了一些治療本病的專方,如消風散胡麻丸等,也具有較高的臨牀實用價值。

4.2 中醫治療蕁麻疹近現代研究

現代中醫治療蕁麻疹,最早報道見於本世紀50年代中期,這是有關針刺方法經驗介紹。之後,隨着鍼灸治療經驗的不斷積累,各地又介紹了許多針刺方法,如體針耳針梅花針刺絡拔罐或單用拔罐等,不僅方法簡單,而且確有良效。中醫藥治療方面,從50年代末起,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以祛風解表爲主治療,或取“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選用和血之劑加減治療。另外還有部分其他治法。至60年代中期,有文章專門就病因病機治法進行了總結和探討,提出了“透表和衛”、“清營涼血”、“疏肝解鬱”、“清心瀉火”、“表裏雙解”等五個治療法則。特別是慢性蕁麻疹,因其病勢纏綿,歷久不愈,反覆發作,故有時又稱爲頑固性蕁麻疹。80年代以後,臨牀上對此病頗爲重視,其病機多責之於虛、溼、風、瘀;治療方面,主張益氣固表、清理溼熱祛風止癢、養血和營、活血祛瘀等,尤其是久病風邪人絡,認爲宜選用蟲類搜剔之品。目前,有關治療蕁麻疹的臨牀報道,積累有300多篇,累計病例逾萬例,無論是分型治療,還是運用專方,均有很好的療效,一般可達90%以上。

中醫治療蕁麻疹的機理研究尚不夠深入,大量的臨牀報道多限於治驗方藥介紹及病例的積累,且各醫家對蕁麻疹病因病機的闡述和辨證分型的方法很不一致,今後應重視這方面的規範化研究,並注意從中篩選出有效方藥,旨在進一步提高療效和縮短療程。

4.3 蕁麻疹的診斷

①皮疹驟起驟退,爲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紅色或蒼白色風團皮膚劃痕試驗陽性。若伴有腹痛噁心嘔吐等胃腸道症狀者謂腹型蕁麻疹[2]

②瘙癢劇烈,重者可伴有發熱等全身症狀[2]

③急性發病,病程不逾1個月者稱急性蕁麻疹,病程持續1個月以上,則稱爲慢性蕁麻疹[2]

4.4 療效標準

臨牀痊癒:治療後皮疹及瘙癢完全消失,停藥3個月以上未見覆發。

好轉:皮疹基本消失,瘙癢等症狀改善,但在3個月以內仍有1~2次發作,或仍有發作,但發作的程度和次數明顯減少。

無效:治療2個星期,症狀和體徵均無明顯改變。

4.5 蕁麻疹辨證治療

中藥治療各類蕁麻疹有顯效。急性蕁麻疹風熱型用荊防湯風寒型用麻桂各半湯治療。丘疹蕁麻疹荊防湯治之,慢性蕁麻疹急性發作時同急性蕁麻疹治療;病程遷延者用活血化瘀健脾祛溼,溫中補腎,辨證治療。有熱者用清熱寬胸湯,有風寒者用永安止癢方,脾虛胃苓湯人蔘健脾丸腎陽虛金匱腎氣丸等治之。

綜合各家的分型方法,本病大致可分爲以下數型。

4.5.1 風寒

4.5.1.1 症狀

風團色白或淡紅,稍沾冷水則可誘發,瘙癢異常,遇冷當風則加劇,遇熱可減輕,口不渴,可伴有發熱惡寒。舌淡苔殷白,脈浮緩。

4.5.1.2 治法

散寒祛風透疹止癢。

4.5.1.3 處方

葛根12克,麻黃6克,桂枝6克,白芍10克,甘草6克,大棗15克,生薑6克。

加減:有表證荊芥防風;表衛不固加黃芪防風白朮;久病體虛加當歸黨蔘;瘙癢難忍加蟬蛻、白蘚皮;久治不愈,反覆發作加烏梢蛇

用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4.5.1.4 療效

上方共治療99例風寒蕁麻疹,臨牀痊癒93例,好轉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爲97%。

4.5.1.5 常用成方

可選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九味羌活湯等加減。

4.5.2 風熱

4.5.2.1 症狀

風團色紅,連接成片,暴癢難忍,可有針刺樣灼熱感,遇熱稍減,伴自汗口渴,甚則發熱煩躁舌紅苔黃,脈浮數。

4.5.2.2 治法

清熱疏風

4.5.2.3 處方

生地12克,連翹10克,桑白皮10克,牛蒡子10克,夏枯草10克,赤芍12克,生薑皮3克,地骨皮6克,地膚子6克,茯苓皮10克,蟬蛻6克,白蒺藜6克。

加減:反覆發作者加地龍蜈蚣全蠍;合併胃腸道症狀者加白芍白朮蒲公英厚朴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4.5.2.4 療效

上方共治療23例風熱風熱挾溼型蕁麻疹,全部臨牀痊癒

4.5.2.5 常用成方

可選銀翹散消風散、麻杳石甘湯等。

4.5.3 氣虛

4.5.3.1 症狀

風團豆瓣大,成片,疹色與膚色一致,伴倦怠乏力,動則汗出。舌淡胖,脈弱。

4.5.3.2 治法

益氣固表祛風止癢。

4.5.3.3 處方

黃芪30克,黨蔘30克,茯苓12克,補骨脂12克,當歸12克,丹蔘12克,徐長卿24克,防風15克,白蘚皮15克,烏梢蛇15克,甘草5克。

加減:疹色淡紅,受風着涼者加麻黃桂枝腰痠冷痛,遇冷起白色風團附子肉桂口乾思飲,起紅色風團者加生石膏知母川連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2周爲一療程。

4.5.3.4 療效

上方共治療慢性屬氣虛蕁麻疹139例,臨牀痊癒89例,好轉29例,無效21例,總有效率爲84.9%。

4.5.3.5 常用成方

可選玉屏風散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加減

4.5.4 血虛

4.5.4.1 症狀

血虛風團形似豆瓣,邊緣紅暈色淡,皮膚乾燥,伴面色無華,頭暈失眠。舌淡苔薄,脈細。

4.5.4.2 治法

養血和營,祛風止癢。

4.5.4.3 處方

生地15克,赤芍10克,當歸15克,川芎10克,首烏10克,防風10克,荊芥10克,蒺藜15克,蟬蛻10克,地膚子10克,甘草6克。

加減:衛氣虛弱加黃芪白朮;溼甚作癢加苦蔘土茯苓蒼朮;挾風寒麻黃浮萍、白蘚皮;挾風熱加銀花、連翹;奇癢難忍加全蠍地龍烏梢蛇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4.5.4.4 療效

上方共治療血虛蕁麻疹249例,臨牀痊癒199例,好轉38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爲95.2%。

4.5.4.5 常用成方

可選四物湯當歸補血湯等加減。

4.5.5 溼熱

4.5.5.1 症狀

風團鮮紅或中央色白、邊緣鮮紅,搔抓之後,皮膚迅即潮紅水腫,局部或全身瘙癢及熱感,伴噁心嘔吐頭暈。舌淡苔白或黃膩,脈滑數。

4.5.5.2 治法

清熱燥溼,散風止癢。

4.5.5.3 處方

蒼朮10克,厚朴9克,陳皮6克,甘草5克,黃芩10克,連翹10克,地膚子10克,茯苓10克,蟬蛻10克,丹皮10克。

加減:癢甚加蛇蛻苦蔘徐長卿脘腹痛甚加炒熾殼、焦楂曲;疹紅或咽紅赤加銀花、地骨皮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4.5.5.4 療效

上方共治療溼熱蕁麻疹15例,臨牀痊癒12例,好轉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爲93%。

4.5.5.5 常用成方

可選用龍膽瀉肝湯白頭翁湯葛花解醒湯合茵陳蒿湯加減。

4.5.6 血瘀

4.5.6.1 症狀

大片風團遍佈全身,色紅,時起時消,歷久不愈,瘙癢難忍,煩躁便祕。苔薄黃,脈弦細。

4.5.6.2 治法

通經破瘀,祛風止癢。

4.5.6.3 處方

地龍12克,威靈仙12克,赤芍A0克,桃仁10克,丹皮10克,皁角刺10克,土茯苓14克,連翹14克,地膚子14克,香附6克,枳殼6克,甘草6克。

加減:癢甚加刺蒺藜白芷風熱蟬蛻黃芩血虛丹皮,加當歸白芍;溼重加苦蔘滑石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4.5.6.4 療效

用上方共治療218例本型患者,臨牀痊癒193例,好轉2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爲99%。

4.5.6.5 常用成方

可選桃紅四物湯血府逐瘀湯等。

4.6 治療蕁麻疹的專方

4.6.1 加減九味羌活湯

組成:羌活10克,防風6克,炒蒼朮6克,北細辛1。5克,川芎6克,白芷6克,生地10克,炒黃芩6克,甘草6克,生薑2片,蔥白頭3枚。

加減:無寒熱,去生薑蔥白頭;風熱細辛;由藥物反應引起者,重用甘草,加綠豆寄生蟲引起者,加檳榔烏梅肉;反覆發作加蟬衣、浮萍草、地膚子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兒童用量酌減。

療效:共治療152例急性患者痊癒144例,好轉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爲98.68%。

4.6.2 抗敏靈

組成:黨蔘20克,黃芪30克,當歸20克,黃芩20克,香附15克,麻黃10克,細辛5克,陳皮20克,荊芥Z0克,艾葉10克,沙棘20克,甘草15克,大棗8枚。

用法:每日1劑,水煎3次,每次約150毫升,日服3次。兒童用量酌減。

療效:共治療136例風寒風熱溼熱患者痊癒92例,好轉4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爲97%。

4.6.3 烏蛇祛風

組成:烏梢蛇15克,黃芪20克,生地10克,當ll5 1o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劉寄奴10克,白朮6克,防風6克,荊芥穗6克,苦蔘6克,蜂房6克,雄黃2克。

加減:偏寒重用荊芥穗,加桂枝;偏熱加牛蒡子夏枯草;偏溼加蒼朮羌活腹痛噁心,重用白芍,加半夏甘草喉頭水腫,重用生地,加射干葶藶子情緒激動者加龍膽草合歡皮水腫性紅斑者加丹皮白茅根;瘙癢難忍加地膚子蛇牀子、白蘚皮。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第3次藥液燻洗皮膚療效:共治療88例老年慢性蕁麻疹,臨牀痊癒54例,

4.6.3.1 四蟲湯

組成:烏梢蛇9克,地龍15克,殭蠶9克,蟬蛻6克,荊芥12克,防風12克。

加減:風寒桂枝白芷丹蔘徐長卿風熱荊芥防風,加銀花、牛蒡子薄荷黃芩丹皮;表衛不固加黃芪黨蔘白朮浮小麥血虛加熟地、當歸白芍;胃腸實熱大黃芒硝木香山梔黃連紅藤;兼有溼邪蒼朮苦蔘土茯苓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服藥期間忌腥辛之品。

療效:共治療178例慢性蕁麻疹痊癒102例,好轉61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爲91.6%。

4.6.3.2 過敏煎

組成:防風6克,黃芪15克,生烏梅15克,制首烏15克,地膚子10克,地龍10克,丹皮10克,甘草10克。

加減:遇冷即發者加桂枝8克,制附片6克;遇熱加重者加生地、蟬衣;伴腹痛腹瀉者加木香8克,生薏米30克;表虛者倍黃芪,加白朮皮膚劃痕試驗陽性者倍烏梅,加防風;伴蛔蟲者加使君子檳榔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上方共治療65例各型患者,均於2周內獲臨牀痊癒,有效率100%。

4.7 治療蕁麻疹的外用方

4.7.1 百白馬勃

組成:百部100克,白蘚皮25克,白芥子20克,馬勃15克。

用法:上藥用紗布包好扎嚴,用開水澆透藥包,再用60度白酒煎開,倒於藥包碗中,泡片刻後即可取藥包擦患處。如藥包變涼可將酒燒熱後,再泡再擦,每日1~2次。

療效:共治療123例,全部痊癒

4.7.2 浮萍

組成:紫背浮萍150克(鮮品加倍),蠶砂100克。

用法:上藥包煎至沸後約10分鐘,取汁3000~5000毫升,待溫度能耐受時,用毛巾蘸藥汁,從上向下搽擦,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鐘,搽後切勿用水清洗

療效:共治療97例,效果良好。

4.8 中醫治療蕁麻疹經驗

林鶴和醫案

彭×,男,22歲,1989年7月20日診。昨日食鮮蝦後下肢出現米粒大小紅疹,瘙癢難忍,繼而波及全身。經用西藥,症狀緩解,今晨風疹復現,顏色鮮紅,融合成片,高出皮膚,伴有劇烈刺痛發熱(39.2℃),口渴飲冷。舌質紅絳少津,苔薄黃,脈弦細數。證屬邪熱傳營,氣陰兩傷

處方石膏60克,大生地、鉤藤各30克,北參須玄蔘丹蔘連翹紫草知母各9克,麥冬20克,銀花15克,生甘草6克。

服1劑,體溫降至38.2℃,風疹大部分消退舌質紅,舌面津液來複。再服3劑,痊癒

按:急性期在除去病囚後,選用桂枝湯調和營衛,佐用涼血熄風藥,一般能取效。但亦有桂枝方不獲效者。本案爲食鮮蝦過敏的急重證候熱毒熾盛,人營傷及氣陰,故治以大劑甘寒,佐以甘苦,並根據葉氏“入營猶可透熱轉氣”之論,加用辛涼之銀花和連翹,使邪毒有出路。紫草涼血止血鉤藤平肝熄風止癢,均有一定的協同作用

4.9 中醫治療蕁麻疹用藥規律

根據臨牀資料,選擇處方完整、療效確切的專方57首。這些專方共治療了各型蕁麻疹患者3000餘例,療效約90%左右。經統計,共涉及藥物有130味,其中53味使用頻度較高、應用較廣。詳見下表:

應用頻度(例)報道文獻(篇)藥   物
>100020~39甘草防風芍藥當歸黃芪蟬蛻
501~100010~21荊芥川芎、生地、苦蔘蒺藜地膚子首烏大棗
6~8黨蔘烏梢蛇柴胡地龍
301~5009~10生薑麻黃桂枝殭蠶茯苓
6~8丹皮陳皮蒼朮、熟地、連翹黃芩白鮮皮
2~5浮萍牛蒡子大黃細辛、胡麻、土茯苓威靈仙枳殼香附
100~3004~9白朮金銀花烏梅丹蔘石膏桔梗
2~3附子黃柏白芷赤小豆肉桂大腹皮秦艽蛇牀子

由於各地對本病的病機認識備有所不同,專方中的辨證用藥也有所側重,疏風解表之荊、防、銀、翹;補氣補血之四君、四物都有所運用,故臨牀用藥的面較廣。然而,從上表可見,目前臨牀上仍以疏散風邪,養血和營爲主。此外,燥溼止癢也是改善臨牀症狀的重要手段,爲臨牀所重視。對蟲類藥物治療本病的作用已有一定的認識,也佔有一定的比重。

4.10 蕁麻疹鍼灸治療

4.10.1 體針

4.10.1.1 方一

取穴分二組:第一組神道至陽血海三陰交;第二組大椎身柱曲池耳穴內分泌區。兩組穴位交替使用,其中神道至陽大椎身柱留針兩小時,耳針留針1小時,餘穴均強刺激,不留針[2]

4.10.1.2 方二

取穴主穴曲池血海三陰交大腸俞配穴後溪委中尺澤大椎身柱神道至陽

操作:選取2~3個主穴及1組透穴或1個配穴主穴用瀉法強刺激運針1~2分鐘,留針20分鐘,其間可反覆行鍼2~3次。透穴採用26號5寸長的毫針,沿皮透刺,留針1~2小時。後溪委中尺澤,均以三棱針點刺出血

療效:共治療387例急性蕁麻疹,有效率在76.9%~98.5%之間。

4.10.2 耳針療法

取穴主穴:肺、蕁麻疹點腎上腺配穴:心-神門內分泌、肝。

操作、:常規消毒。用5分毫針刺入耳穴至軟骨,以重手法持續捻轉刺溜,直至耳廓發熱潮紅,留針30分鐘,每日1次,二側交替輪用。上述耳穴也可用王不留行籽壓丸,或用撳針埋人,2~5天起針

療效:共治療70例,有效率達95%~100%。

4.10.3 拔罐療法

取穴神闕

操作:患者仰臥。用閃火法迅速將火罐扣在神闕穴上,3~5分鐘後取下,用同樣方法連拔3遍。每日1次,3日爲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334例,僅4例無效,有效率達98.8%。

4.11 推拿療法蕁麻疹

以下方法風疹塊發癢、此起彼伏、伴麻刺感、全身不適者有效[3]

①用拇指指端按揉曲池2~3分鐘。

②用拇指和食指夾住合谷,用力按揉1~3分鐘。

③用拇指指腹按壓陰陵泉20次,力度適中。

④用拇指指腹按揉血海100~300次。

5 參考資料

  1. ^ [1]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40.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99.
  3. ^ [3]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