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概述
切開復位和橈骨幹短縮截骨術用於先天性橈骨小頭脫位的手術治療。 先天性橈骨頭脫位較罕見,當橈骨頭脫位時間較長,橈骨頭小,又沒有尺骨骨折的證據應懷疑此病,X線表現橈骨幹長、尺骨呈弓形彎曲,與橈骨小頭相對應肱骨小頭發育欠佳,尺骨近端的橈骨頭切跡淺平或缺如,可單側或雙側發病。
11 手術步驟
先天性橈骨小頭脫位可分爲前脫位和後脫位,因此,對前脫位者應通過前側手術途徑,進行切開復位和橈骨幹短縮截骨及環狀韌帶重建。而橈骨小頭後脫位者,則須採取後側手術途徑。這裏以橈骨小頭後脫位爲例,敘述其手術步驟。
11.1 1.切口
起自上臂外側緣、肱骨外上髁的近端7cm處,縱行延長至肱骨外上髁,再轉向後內到尺骨後嵴,繼之沿尺骨向遠端延伸,止於尺骨近1/3處(圖12.24.5.1-3A、B)。
11.2 2.顯露上尺橈關節
沿切口線切開皮膚及深筋膜。先找到肘肌與尺側腕伸肌間隙,分開肘肌與尺側腕伸肌間隙,將後者拉向內側。將肘肌從尺骨鷹嘴及尺骨近端的止點處剝離,並翻向近端。然後切斷旋後肌在尺骨和橈骨的腱性附着點,並牽向近端,顯露橈尺骨近側1/3及上橈尺關節。應該注意保護骨間背側神經(圖12.24.5.1-4A、B)。
11.3 3.橈骨短縮截骨及固定
顯露上橈尺關節後,可見橈骨頭向後脫位,並觀察環狀韌帶的變化。由於橈骨相對變長,使復位相當困難,甚至不可能復位,此時,應在同一切口,橈骨中上1/3處做短縮截骨,其截除骨塊的長度應根據術前X線片測量橈骨增長的情況確定。橈骨短縮截骨後,橈骨頭復位變得容易。選一枚細克氏針從截骨近端髓腔插入,經橈骨小頭和肱骨小頭,從肘後皮膚穿出。當其尾端露出截骨近端後,再把截骨端對合,並把克氏針尾端插入截骨遠端髓腔內,直至橈骨遠端1/3處(圖12.24.5.1-5A、B)。
11.4 4.重建環狀韌帶
在肱三頭肌腱外側切取1cm×8cm大小的肌腱,連同尺骨骨膜從近端向遠端剝離,保留腱束的遠端附着點。繼之,在橈骨頸水平的尺骨橈側鑽一骨孔,以固定重建的環狀韌帶。將腱束從橈骨頸的前面繞過,至其尺側,再從前向後穿過尺骨近端的骨孔,從尺骨後外側引出,輕輕拉緊後將腱條縫合固定於尺骨骨膜(圖12.24.5.1-6A、B)。
12 術中注意要點
1.在顯露上橈尺關節時,必須注意保護骨間背側神經,不可用力牽拉,以避免損傷。
2.橈骨短縮截骨是橈骨頭復位的先決條件,但不可截除過多,以免造成骨缺損。同時儘量減少對骨膜的剝離,並注意勿損傷其掌側血管神經。也可在掌側另做切口,進行橈骨中1/3短縮截骨。
13 術後處理
切開復位和橈骨幹短縮截骨術術後4~6周拔除克氏針,再用石膏固定2周,然後開始功能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