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菊科植物淡黃香青的全草
4.1 別名
銅錢花
4.2 來源
拉丁名:Anaphalis flauescens Hand.-Mazz.
4.3 原形態
淡黃香青 多年生草本,高10-22cm。根狀莖細長,木質;匐枝細長,有膜質鱗片狀葉及頂生的蓮座關葉叢。莖直立或斜升,具白色蛛絲狀綿毛。功座狀葉倒披針狀長圓形,長1.5-5cm,寬0.5-1cm,下部漸狹成長柄,先端尖或稍鈍;中部葉長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2.5-5cm,寬0.5-0.8cm,直立或腑附於莖上,先端尖,基部沿莖下延成狹翅,邊緣平;上部吉較小,狹披針形,全部葉被灰白以或黃白色蛛絲狀綿毛。頭狀花序6-16個密集成傘房或復傘房狀;花序梗長3-5mm;總苞寬鍾狀,長8-10mm,寬約10mm;總苞寬鍾狀,長8-10mm,寬約10mm;總苞寬鍾狀,長8-10mm,貢約10mm;總苞片4-5層,稍開展,外層橢圓形,共同褐色,內層披針形,長達10mm,寬3-4mm,黃白色,有光澤,最內層披針形;花托有遂狀短毛;雌析頭狀花序外圍有多層雌花,中央有3-12個雄花;雄株頭狀花序有多層雄蕊,外層有10-25個雌花;花冠長4.5-5.5mm,冠毛比花冠稍長。瘦果長圓形,長1.5-1.8mm,密生乳頭狀突起。花期8-9月,果期9-10月。
4.4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800-4700的山坡、草地及林下。
4.5 性味
味辛;苦;性涼
4.6 功能主治
4.7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外用:適量,搗汁塗;或煎水洗。
4.8 摘錄
《中華本草》
5 菊科植物鼠耳草的嫩苗
5.1 清明菜的別名
5.2 清明菜使用提示
每次60~90克
5.3 概述
清明菜爲菊科植物鼠耳草的嫩苗。清明菜又名佛耳草,亦名鼠耳草,江蘇蘇南地區叫“寒食菜”,福建稱白芒草、黃花曲草。民間草藥名“追骨風”。江浙閩地區常於清明前後採摘嫩苗煮熟,揉入米粉中做團,香糯可口。它能擴張局部血管,可利用以治非傳染性潰瘍及刨傷。內服能降血壓,治療消化性潰瘍,以及祛痰、鎮咳、鎮痛等作用。
5.4 清明菜的營養價值
清明菜含脂類物質、揮發油、大量胡蘿蔔素及少量B族維生素、鼠麴草素、硝酸鉀、氯化鉀等。有止咳平喘、降低血壓功效。能擴張局部血管,可利用以治非傳染性潰瘍及創傷,內服用於慢性氣管炎、喘息咳嗽、潰瘍病、風溼痛等,並可用於治高血壓。據現代科學研究分析,藥理實驗及臨牀應用表名明:清明菜的濃煎液治療慢性氣管炎療效顯著。另據資料報道,清明菜還具有抗菌消炎、降壓止痛、擴張毛細血管的作用。對治療高血壓、消化道潰瘍、風溼性疼痛等,均具有較好療效。
5.5 清明菜適合的人羣
一般人羣均可食用。
慢性氣管炎、喘息咳嗽、潰瘍病、高血壓、消化道潰瘍、風溼性疼痛等患者可以多喫。
5.6 清明菜的食療功效
可用以治療感冒風寒,氣喘咳嗽,蠶豆病,婦女白帶過多以及無名腫毒等症。
5.7 清明菜的食用建議
1. 江浙閩地區常於清明前後採摘嫩苗煮熟,揉入米粉中做飯糰,香糯可口。清明菜既可炒食或拌蒸雞蛋,亦可作包子餡料。
2. 傳統的食法是將其蒸成餅或煎麪託。其製作方法是:將清明菜洗淨,瀝去水分,搗爛爲泥, 濾取鮮莖葉汁液,與糯米粉拌和均勻,加入白糖、鮮桔皮細絲等調料,製成圓餅,放入鍋內蒸熟,即可食用,喫起來清香爽口,甜而不膩,獨具風味。
3. 慢性氣管炎,咳嗽,氣喘:明菜30克(鮮菜加倍),魚腥草15克,甘草9克,水煎服。
4. 溼筋骨痛,跌打傷痛:鮮清明菜60~90克,用水和酒合煎,一日2次分服。
5. 胃及二指腸潰所,胃痛:清明菜30克,甘草9克,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