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證治準繩·類方》第一冊方之七聖散
《證治準繩·類方》第一冊方之七聖散,其組成爲枳殼(麩炒)、天麻各一兩,大黃、地骨皮、白蒺藜、川芎各半兩,薏苡仁七錢半。爲細末,每服二錢,溫水調下,不拘時服。治脾臟中風,心腹煩躁,頭面微腫,冷汗頻出[1]。
4 《普濟方》卷一九七引《續易簡》方之七聖散
4.1 方名
4.2 組成
檳榔1個(最小者,炒),烏梅7個,杏仁10個(去皮尖),姜10片,小棗7個(去核),草果2個(大者,炒),恆山1錢。
4.3 主治
4.4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用新汲水2盞,煎至1大盞,通口服之,重者不過3服。
5 《普濟方》卷二一五引《衛生家寶》方之七聖散
5.1 方名
5.2 組成
5.3 主治
《普濟方》卷二一五引《衛生家寶》方之七聖散治酒色太過,眼赤腹脹,膿血淋漓,腹痛。
5.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溫水調下。
5.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6 《普濟方》卷二七八方之七聖散
6.1 方名
6.2 組成
當歸5錢,黃耆(蜜炙,幹)5錢,貝母5錢,甘草4錢,枳殼4錢,白芷6錢,乳香3錢(不痛減用)。
6.3 主治
6.4 用法用量
上用皁角刺7個(捶破),水2大盞同煎,取1盞服。
7 《普濟方》卷二八六方之七聖散
7.1 方名
7.2 組成
大黃、山梔、牡蠣(生)、栝樓、金銀花、皁角針(火燒,出火氣)、甘草各等分。
7.3 主治
7.4 用法用量
每服半兩,加生薑1大塊,酒、水各1盞,煎耗半,去滓,空心服。以通利爲度,卻以藥安於腫處。
7.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9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之七聖散
9.1 處方
9.2 炮製
上各修事淨,焙乾,半兩爲細末。
9.3 功能主治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之七聖散治風溼流注經絡間,肢節緩縱不隨,或腳膝疼痛,不能步履。
9.4 用法用量
每服二錢,溫酒下。
9.5 摘錄
10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紹興續添方)之七聖散
10.1 方名
10.2 組成
續斷、獨活、防風、杜仲、萆薢、牛膝(酒浸一宿)、甘草各等分。
10.3 主治
10.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溫酒調下。
10.5 製備方法
上件各修事淨,焙乾半兩,爲細末。
11 《聖濟總錄》卷九十三方之七聖散
11.1 方名
11.2 組成
黃雌雞1只(料如食法,淨去毛,勿令着水,於腹下開1小竅,去腸肚,令極淨,卻再入心、肝用),蜀椒(去目併合口者)1分,生地黃1升(洗,肥者),生薑(去皮)1兩,黃耆(銼)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人蔘1兩。
11.3 主治
《聖濟總錄》卷九十三方之七聖散治骨蒸積癖,鬼氣疰忤;男女虛損,手足煩疼,背膊酸重,至夜病甚,四肢清瘦,顏色萎黃,兩膝疼冷,腹中雷鳴,時多泄利,飲食無味,行步不能;及五臟虛勞。
11.4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匕,米飲調下,日3次;其雞劈碎摻少鹽,令患人恣意食之,飽即止。良久厚衣被覆取汗。汗出多,即以牡蠣燒搗爲粉敷之。
11.5 製備方法
上七味,除雞外,各銼如麻豆大,和勻,入在雞腹內,卻縫合,以銀石器盛,新布罩,坐於甑中蒸,甑一邊用碗盛米並水半碗,同蓋覆,勿令透氣,候碗內米並雞爛熟爲度,取出藥,別焙乾,搗羅爲散。
11.6 用藥禁忌
勿冒風寒。
12 《博濟》卷二方之七聖散
12.1 方名
12.2 組成
厚朴4兩(去皮後銼細,用薑汁浸十一宿,炒令紫黑色),生薑2兩(洗淨,細切作片子,日曬乾,另炒令紫黑色),甘草2兩(細銼,炒令紫黑色),陳皮(去白)6兩(炒令勻),曬豆蔻2兩(炮後銼細,炒令勻)。
12.3 主治
12.4 用法用量
常服2錢,入鹽少許點喫;忽患脾氣等疾,每服3錢,加生薑2片,大棗2枚,水1盞,同煎至6分,溫服。
12.5 製備方法
上各炒了,更同炒令勻,同爲細末。
12.6 附註
13 《瘍醫大全》卷三十六引胡學海方之七聖散
13.1 方名
13.2 組成
人糞(燒存性)3錢,生大黃2錢,花蕊石2錢,爐甘石2錢,輕粉1錢,甘草1錢5分,冰片5分。
13.3 主治
13.4 用法用量
敷之。
13.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14 《解圍元藪》卷四方之七聖散
14.1 方名
14.2 組成
金銀花4兩,杏仁14粒,皁角子7粒,牙皁7片,殭蠶14條,蟬蛻2錢,土茯苓1斤。
14.3 主治
14.4 用法用量
水4碗,煎2碗,作2-3次服。輕2帖,重3-4貼愈。
15 《傳信適用方》卷一方之七聖散
15.1 方名
15.2 組成
雞骨川常山(銼)1兩,制厚朴1兩,草豆蔻(去皮)2兩,肉豆蔻2兩,烏梅7個,白檳榔半兩,甘草半兩(炙)。
15.3 主治
《傳信適用方》卷一方之七聖散治山嵐瘴瘧,寒暑往來,或兩日三日一發,累治不效者。
15.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1盞,煎7分,臨發前冷飲;去滓熱服,即吐,亦即愈。
15.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16 《太平聖惠方》卷五方之七聖散
16.1 方名
16.2 組成
天麻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芎半兩,白蒺藜半兩(微炒,去刺),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地骨皮半兩,薏苡仁3分。
16.3 主治
《太平聖惠方》卷五方之七聖散治脾臟中風,心腹煩壅,頭面微腫,冷汗出。
16.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用溫水調下,不拘時候。
16.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散。
16.6 用藥禁忌
忌生冷、油膩、豬、雞肉。
17 《傳家祕寶》方之七聖散
17.1 方名
17.2 組成
川羌活、綿黃耆、白附子、沙苑、蒺藜、五靈脂(別研後微炒)、地龍(去土,略炒)各等分。
17.3 主治
17.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用羊或獖豬腎1對,去筋膜,批作六片,摻藥末,以線纏定,用酒半升煮熟,空心蘸鹽服,良久,別以溫酒1-2盞投之。
17.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18 《雞峯普濟方》卷十七方之七聖散
18.1 方名
18.2 組成
茜根1兩,圓荽子1兩,黃芩1兩,紫草1兩,雞冠花1兩,莔子1兩,白礬1兩。
18.3 主治
18.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食前冷齏汁調下。
18.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18.6 用藥禁忌
忌毒物。
19 《聖濟總錄》卷一二二方之七聖散
19.1 方名
19.2 組成
白礬2錢,馬牙消5錢,消石1兩,鉛丹3錢,硇砂1錢,蛇蛻半條,巴豆2枚(去殼)。
19.3 主治
《聖濟總錄》卷一二二方之七聖散治馬喉痹,咽頰腫痛,吐氣不快。
19.4 用法用量
上7味,先研白礬、牙消、硇砂3味,入罐子內,次入消石,次摻鉛丹於上面,只用平瓦1小片蓋,以慢火燒成汁,便用竹片子夾蛇蛻,攪5-7度,又入巴豆,更攪5-7度,取出候冷,研爲散。如小可咽喉腫痛,咽津妨礙及口瘡,只幹摻1字;或大段喉痹及馬喉痹,或腮頤生瘀肉,侵咽喉,即幹摻半錢,安穩仰臥,其喉癰腫處自破。
20 《楊氏家藏方》卷十二方之七聖散
20.1 方名
20.2 組成
20.3 主治
《楊氏家藏方》卷十二方之七聖散治發背癰疽,熱毒赤腫,疼痛不可忍。
20.4 用法用量
用冷水調掃腫處,如干更掃。疼痛定即止。
20.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22 《魏氏家藏方》卷一方之七聖散
22.1 方名
22.2 組成
白芷1兩,川當歸(去蘆)1兩,川芎1兩,全蠍1兩,地龍(去土)1兩,麻黃(去節)1兩,川烏頭2兩(去皮尖,半生、半醋炙黃色)。
22.3 主治
《魏氏家藏方》卷一方之七聖散治血風勞氣,筋骨拘攣,或風痛走注。
22.4 用法用量
22.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23 《萬氏女科》卷二方之七聖散
23.1 方名
23.2 組成
柴胡1錢半,黃芩1錢半,炙草1錢半,知母1錢半,常山(酒炒)1錢半,草果仁1錢半,烏梅3個(去核)。
23.3 主治
23.4 用法用量
水、酒各半煎,宜露,臨發五更服之。
23.5 用藥禁忌
忌生冷、雞、魚。
24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