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概述
喉、喉咽、食管癌切除手術歷史悠久,早在1877年Czerny採用頸側入路,切除6cm長的頸段食管,遠端食管與頸部皮膚縫合,並經此食管瘻維持營養,病人存活15個月,因腫瘤復發死亡。以後不斷有人研究改進方法,其目的都是爲了徹底切除腫瘤並能行一期重建恢復喉咽功能。近年行之有效的修復方法有頸胸皮瓣和臟器移植兩種:全喉、喉咽、食管切除後應用臟器代替食管或胸三角皮瓣和胸大肌皮瓣代替頸段食管。
8 適應症
1.癌侵犯全部或大部分喉咽黏膜。
3.梨狀窩癌T3和T4累及聲門區。
4.梨狀窩癌累及環後區或喉咽後壁超過中線。
5.喉癌T3和T4累及大部分梨狀窩。
7.喉咽癌並一側頸淋巴結轉移(同期行頸淋巴結清掃術)(圖9.6.3.4.1-1~9.6.3.4.1-3)。
12 手術步驟
1.全喉、喉咽和頸段食管切除術及淋巴結清掃術完成以後,創口沖洗,換手術衣和手套。
2.胸部切口 按預先用亞甲藍畫出的切口線切開皮膚,在一側胸部皮膚呈長方形(或船槳形)切口。切口寬5~8cm,皮瓣大小根據需要而定。另一斜形切口從腋部至第4肋間與鎖骨平行延至長方形切口的外上角(圖9.6.3.4.1-4),深達胸大肌。
3.分離肌皮瓣 先用0號絲線將胸大肌肌膜與皮膚切緣縫合固定,以免分離過程中肌肉與皮膚分離,繼續從胸大肌下面向腋部方向分離,切斷胸大肌內側胸肋纖維附着處和外側肌纖維形成肌皮島(圖9.6.3.4.1-5)。
4.形成肌肉血管蒂 向上方鎖骨和腋部分離過程中注意辨認血管蒂的血管。此血管主要爲胸肩峯動脈的胸支,肉眼可看清在胸大肌下面有一從外上向內下斜行的血管,也可用手觸診(圖9.6.3.4.1-5)。血管蒂寬度約4cm左右。
5.分離皮下隧道 在鎖骨處皮下分離與頸部創口貫通形成寬大的隧道,便於通過肌皮瓣。隧道的大小以通過皮瓣無張力,肌肉血管蒂不受壓爲宜(圖9.6.3.4.1-5)。
6.重建喉咽和頸段食管 如喉咽黏膜後中部有部分保留,可將皮島的皮表面對向喉咽腔,其外側緣與喉咽黏膜緣行間斷縫合,皮島的上緣與舌根縫合(圖9.6.3.4.1-6),縫合口咽部周緣,皮島的下緣與食管斷緣縫合。如未保留喉咽黏膜可將皮島先鋪放於喉咽缺損區,上方與口咽切斷緣做圓形縫合,置入鼻飼管後,再做管狀縫合(圖9.6.3.4.1-7),即做成喉咽食管。
7.沖洗創口放置引流管 充分止血後用生理鹽水沖洗創口,皮下置入引流管。
8.縫合切口 氣管造口已完成縫口,依次縫合皮下、皮膚,並縫合胸部皮膚切口,放置引流條。
13 術中注意要點
1.設計皮瓣的大小要根據喉咽缺損的多少而定。因此當喉咽切除後,應精確測量,以便製作合適的皮島。
2.分離血管蒂:當切開胸大肌並向上掀起時應注意辨認血管,切忌盲目操作,損傷血管,造成肌皮瓣壞死。
3.吻合食管口 應做到皮島切口與食管斷緣對合整齊,皮瓣過小易形成吻合口狹窄,而過多的皮瓣也易成爲吻合口阻塞和癒合不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