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別名
去神經帶血管股薄肌移植肛門外括約肌成形術;denervated vascularized gracilis transplantation
5 概述
去神經帶血管股薄肌移植術用於肛門失禁的手術治療。 股薄肌移植肛門外括約肌成形術系由Pickrell於1952年提出的,鑑於股薄肌移植術後訓練肌肉收縮與控制排便較難於協調,尤其在5歲左右的病兒更爲困難。訓練不好,則前功盡棄。爲使移植肌參與反射性排便活動,利用新的神經再生理論,切斷閉孔神經的股薄肌肌支,移植後的股薄肌從肛提肌再生神經,神經再生後該肌改爲骶神經支配,參與反射性排便活動。這一改進使股薄肌移植術得到巨大發展。我們已做去神經帶血管股薄肌移植術10例,全部病兒爲高位肛門閉鎖術後肛門失禁,術後隨診1~3年,均取得良好的效果。手術3個月以後做肛診,移植肌有收縮,肌電圖檢查證實移植肌已有運動電位。
9 手術步驟
遊離股薄肌:膝關節屈曲,外展大腿時,股薄肌位置最淺,該肌位於內收長肌的後方。第一個切口在恥骨支下方4cm處,沿內收長肌後緣向下,長5cm(圖12.14.2.3-1)。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在內收長肌與股薄肌的間隙向深部分離,在內收長肌與股薄肌間隙內分離出股薄肌的神經血管束,在靠近股薄肌處小心切斷來自閉孔神經的全部3個分支。妥善保護血管,以保證去神經後移植肌保持良好的血液供應,有利於神經再生。
10 術中注意要點
術中暴露股薄肌的神經血管束後應小心分離出3個神經分支,予以切斷,在此過程中應妥善保護血管,避免損傷,以防術後肌肉發生壞死。去神經時不要遠離肌肉。移植肌術中應緊貼殘餘肛門外括約肌,以利神經再生。
肛周的切口應成放射狀,離開肛緣至少1.5cm以上,防止裂開造成術後感染。肛周皮下隧道內放置抗生素溶液,可預防感染。傷口不放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