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 HGA
人粒細胞無形體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 HGA),簡稱無形體病,是一種新發的由嗜吞噬細胞無形體(Amaplasmaphagocytophilum)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細胞引起,以發熱伴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和多臟器功能損傷爲主要臨牀表現,經蜱傳播的重要自然疫源性疾病。HGA可能呈世界性分佈,自20世紀90年代初在美國首次發現以來,澳大利亞、歐洲多國、韓國及我國先後發生局部流行,且感染數量呈逐年增加趨勢。
中國診斷出的首例人粒細胞無形體病出現在安徽省。2006年11月5日,安徽省宣城市廣德縣一名疑似“流行性出血熱”病人被送到蕪湖市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後搶救無效死亡,當月9日至17日,與死亡患者有密切接觸史的5名家屬和弋磯山醫院的4名醫務人員先後出現羣體性不明原因發熱,與死者病情相似。此後,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傳染病所、安徽省疾控中心迅速開展實驗室診斷,排除了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最終確認這是一例人粒細胞無形體病案例。針對這一病例的研究論文11月19日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
3 病原學
嗜吞噬細胞無形體屬於立克次體目、無形體科、無形體屬。無形體科是一類主要感染白細胞的專性細胞內寄生革蘭陰性小球桿菌,其中對人致病的病原體主要包括無形體屬(Anaplasma)的嗜吞噬細胞無形體、埃立克體屬(Ehrlichia)的查菲埃立克體(E. chaffeensis)和埃文氏埃立克體(E.ewingii)、新立克次體屬(Neorickettsia)的腺熱新立克次體(N. sennetsu),分別引起人粒細胞無形體病、人單核細胞埃立克體病(Human monocytic ehrlichiosis, HME)、埃文氏埃立克體感染、腺熱新立克次體病。
90年代初期,美國在多例急性發熱病人的中性粒細胞胞質內發現埃立克體樣包涵體。1995年,Goodman等從病人的血標本分離到該種嗜粒細胞病原體,將它非正式命名爲人粒細胞埃立克體,其所致疾病稱爲人粒細胞埃立克體病。後經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統發育分析,發現該種嗜粒細胞病原體與無形體屬最相關,因此,將其歸於無形體屬的一個新種,命名爲嗜吞噬細胞無形體,其所致疾病也改稱爲人粒細胞無形體病。
3.1 形態結構及培養特性
嗜吞噬細胞無形體呈球狀多型性,革蘭氏染色陰性,主要寄生在粒細胞的胞質空泡內,以膜包裹的包涵體形式繁殖。用Giemsa法染色,嗜吞噬細胞無形體包涵體在胞質內染成紫色,呈桑葚狀(圖-1)。
嗜吞噬細胞無形體爲專性細胞內寄生菌,缺乏經典糖代謝途徑,依賴宿主酶系統進行代謝及生長繁殖,主要侵染人中性粒細胞。嗜吞噬細胞無形體的體外分離培養使用人粒細胞白血病細胞系(HL-60),主要存在於HL-60細胞內與膜結構相連的空泡內,生長繁殖迅速。其感染的空泡內無查菲埃立克體感染所形成的纖維樣結構。嗜吞噬細胞無形體早期的形態多爲圓形、密度較大的網狀體,後期菌體變小且密度增大。嗜吞噬細胞無形體的外膜比查菲埃立克體外膜有更多的皺摺(圖-2)。
3.2 遺傳及表型特徵
嗜吞噬細胞無形體的基因組爲1,471,282個鹼基對,G+C含量爲41.6%,含有1,369個編碼框(ORF)。特徵性基因爲msp2以及AnkA基因,100%的菌株具有msp2,70%的菌株具有AnkA基因。
4 流行病學
4.1 宿主動物與傳播媒介
HGA傳播途徑
動物宿主持續感染是病原體維持自然循環的基本條件。國外報道,嗜吞噬細胞無形體的儲存宿主包括白足鼠等野鼠類以及其他動物。在歐洲,紅鹿、牛、山羊均可持續感染嗜吞噬細胞無形體。
國外報道,嗜吞噬細胞無形體的傳播媒介主要是硬蜱屬的某些種(如肩突硬蜱、篦子硬蜱等)。我國曾在黑龍江、內蒙古及新疆等地的全溝硬蜱中檢測到嗜吞噬細胞無形體核酸。
4.2 傳播途徑
(1)主要通過蜱叮咬傳播。蜱叮咬攜帶病原體的宿主動物後,再叮咬人時,病原體可隨之進入人體引起發病。
(2)直接接觸危重病人或帶菌動物的血液等體液,有可能會導致傳播,但具體傳播機制尚需進一步研究證實。國外曾有屠宰場工人因接觸鹿血經傷口感染該病的報道。
4.3 人羣易感性
高危人羣主要爲接觸蜱等傳播媒介的人羣,如疫源地(主要爲森林、丘陵地區)的居民、勞動者及旅遊者等。與人粒細胞無形體病危重患者密切接觸、直接接觸病人血液等體液的醫務人員或其陪護者,如不注意防護,也有感染的可能。
4.4 地理分佈和發病季節特點
目前,已報道有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的國家有美國、斯洛文尼亞、法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意大利及韓國等,但僅美國和斯洛文尼亞分離到病原體。根據國外研究,該病與萊姆病的地區分佈相似,我國萊姆病流行區亦應關注此病。
該病全年均有發病,發病高峯爲5-10月。不同國家的報道略有差異,多集中在當地蜱活動較爲活躍的月份。
5 病理改變
病理改變包括多臟器周圍血管淋巴組織炎症浸潤、壞死性肝炎、脾及淋巴結單核吞噬系統增生等,主要與免疫損傷有關。嗜吞噬細胞無形體感染中性粒細胞後,可影響宿主細胞基因轉錄、細胞凋亡,細胞因子產生紊亂、吞噬功能缺陷,進而造成免疫病理損傷。
6 症狀及體徵
潛伏期一般爲7-14天(平均9天)。急性起病,主要症狀爲發熱(多爲持續性高熱,可高達40℃以上)、全身不適、乏力、頭痛、肌肉痠痛,以及噁心、嘔吐、厭食、腹瀉等。部分患者伴有咳嗽、咽痛。體格檢查可見表情淡漠,相對緩脈,少數病人可有淺表淋巴結腫大及皮疹。可伴有心、肝、腎等多臟器功能損害,並出現相應的臨牀表現。
重症患者可有間質性肺炎、肺水腫、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以及繼發細菌、病毒及真菌等感染。少數病人可因嚴重的血小板減少及凝血功能異常,出現皮膚、肺、消化道等出血表現,如不及時救治,可因呼吸衰竭、急性腎衰等多臟器功能衰竭以及瀰漫性血管內凝血死亡。
7 實驗室檢查
實驗室檢查外周血象白細胞、血小板降低,異型淋巴細胞增多。合併臟器損害的患者,心、肝、腎功能檢測異常。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查陽性。其中:
血常規: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可作爲早期診斷的重要線索。病人發病第一週即表現有白細胞減少,多爲1.0-3.0×109/L; 血小板降低,多爲30-50×109/L。可見異型淋巴細胞。
尿常規:蛋白尿、血尿、管形尿。
血生化檢查: 肝、腎功能異常;心肌酶譜升高;少數患者出現血澱粉酶、尿澱粉酶和血糖升高。
部分患者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升高。可有血電解質紊亂,如低鈉、低氯、低鈣等。少數病人還有膽紅素及血清蛋白降低。
8 診斷
(一)流行病學史。
1. 發病前2周內有被蜱叮咬史;
(二)臨牀表現。
急性起病,主要症狀爲發熱(多爲持續性高熱,可高達40℃以上)、全身不適、乏力、頭痛、肌肉痠痛,以及噁心、嘔吐、厭食、腹瀉等。個別重症病例可出現皮膚瘀斑、出血,伴多臟器損傷、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等。
(三)實驗室檢測。
(1)早期外周血象白細胞、血小板降低,嚴重者呈進行性減少,異型淋巴細胞增多。
(3)谷丙(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和/或穀草(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轉氨酶升高。
(1)急性期血清間接免疫熒光抗體(IFA)檢測嗜吞噬細胞無形體IgM抗體陽性。
(3)恢復期血清IFA檢測嗜吞噬細胞無形體IgG抗體滴度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
(4)全血或血細胞標本PCR檢測嗜吞噬細胞無形體特異性核酸陽性,且序列分析證實與嗜吞噬細胞無形體的同源性達99%以上。
(四)診斷標準。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一)、(二)項和(三)項1項中的(1)、(3)。部分病例可能無法獲得明確的流行病學史。
臨牀診斷病例:疑似病例同時具備(三)項1項中的(2),或(三)項2項中的(1)或(2)。
確診病例:疑似病例或臨牀診斷病例同時具備(三)項2項中(3)、(4)、(5)中的任一項。
9 鑑別診斷
(一)與其他蜱傳疾病、立克次體病的鑑別:人單核細胞埃立克體病(HME)、斑疹傷寒、恙蟲病、斑點熱以及萊姆病等。
(二)與發熱、出血及酶學指標升高的感染性疾病的鑑別:主要是病毒性出血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熱、登革熱等。
(三)與發熱、血白細胞、血小板降低的胃腸道疾病的鑑別:傷寒、急性胃腸炎、病毒性肝炎。
(四)與發熱及血白細胞、血小板降低或有出血傾向的內科疾病的鑑別:主要是血液系統疾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粒細胞減少、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徵。可通過骨髓穿刺及相應病原體檢測進行鑑別。
(五)與發熱伴多項酶學指標升高的內科疾病鑑別:主要是免疫系統疾病,如皮肌炎、系統性紅斑狼瘡、風溼熱。可通過自身抗體等免疫學指標進行鑑別。
10 治療
及早使用抗生素,避免出現併發症。對疑似病例可進行經驗性治療。一般慎用激素類藥物,以免加重病情。
10.1 病原治療
(1)強力黴素。爲首選藥物,應早期、足量使用。成人口服:0.1g/次, 1日2次, 必要時首劑可加倍。8歲以上兒童常用量:首劑4mg/kg;之後,每次2mg/kg, 1日2次。一般病例口服即可,重症患者可考慮靜脈給藥。
(2)四環素。口服:成人常用量爲0.25-0.5g/次,每6小時1次;8歲以上兒童常用量爲一日25-50 mg/kg,分4次服用。靜脈滴注:成人一日1-1.5g,分2-3次給藥;8歲以上兒童爲一日10-20 mg/kg,分2次給藥,每日劑量不超過1g。住院患者主張靜脈給藥。四環素毒副作用較多,孕婦和兒童慎用。
強力黴素或四環素治療療程不少於7天。一般用至退熱後至少3天,或白細胞及血小板計數回升,各種酶學指標基本正常,症狀完全改善。早期使用強力黴素或四環素等藥物,一般可在24-48小時內退熱。因人粒細胞無形體病臨牀表現無特異性,尚缺乏快速的實驗室診斷方法,可對疑似病例進行經驗性治療,一般用藥3-4天仍不見效者,可考慮排除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的診斷。
2.利福平:兒童、對強力黴素過敏或不宜使用四環素類抗生素者,選用利福平。成人450-600mg,兒童10 mg/kg,每日一次口服。
3.喹諾酮類:如左氧氟沙星等。
10.2 一般治療
患者應臥牀休息,高熱量、適量維生素、流食或半流食,多飲水,注意口腔衛生,保持皮膚清潔。
對病情較重患者,應補充足夠的液體和電解質,以保持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體弱或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症者可給予胃腸營養、新鮮血漿、白蛋白、丙種球蛋白等治療,以改善全身機能狀態、提高機體抵抗力。
10.3 對症支持治療
5. 對少尿患者,應鹼化尿液,注意監測血壓和血容量變化。對足量補液後仍少尿者,可用利尿劑。如出現急性腎衰時,可進行相應處理。
6. 心功能不全者,應絕對臥牀休息,可用強心藥、利尿劑控制心衰。
7. 應慎用激素。國外有文獻報道,人粒細胞無形體病患者使用糖皮質激素後可能會加重病情並增強疾病的傳染性,故應慎用。對中毒症狀明顯的重症患者,在使用有效抗生素進行治療的情況下,可適當使用糖皮質激素。
10.4 隔離及防護
對於一般病例,按照蟲媒傳染病進行常規防護。在治療或護理危重病人時,尤其病人有出血現象時,醫務人員及陪護人員應加強個人防護。做好病人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環境和物品的消毒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