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疾病概述
妊娠合併子宮頸癌不僅指妊娠期,在產後1 年內所發現的子宮頸癌病人亦都應歸屬於這一範疇,因爲這些病人實際上在孕期已經發病,只是由於癌瘤較早或因其他原因未被發現而已。多發生於生育能力減退、40 歲以上婦女,早期常見偶發性或性交後陰道流血。晚期可出現腰部或大腿外側部疼痛。
5 疾病描述
妊娠合併子宮頸癌不僅指妊娠期,在產後1 年內所發現的子宮頸癌病人亦都應歸屬於這一範疇,因爲這些病人實際上在孕期已經發病,只是由於癌瘤較早或因其他原因未被發現而已。由於宮頸癌多發生於生育能力減退、40 歲以上婦女,所以妊娠合併子宮頸癌者較少見。
6 症狀體徵
臨牀表現與非妊娠期子宮頸癌相同。早期常見偶發性或性交後陰道流血。由於發生在妊娠期,常易誤診爲先兆流產、前置胎盤、胎盤早剝、早產或子宮頸擴張所致。因怕流產避免陰道檢查而導致誤診。繼之癌瘤發展可出現陰道分泌物增加、淋漓不盡的陰道流血。晚期可出現腰部或大腿外側部疼痛。體徵與非妊娠者同。早期應與妊娠常見的子宮頸慢性炎症、子宮頸糜爛和良性乳頭狀瘤鑑別。中晚期體徵較明顯,易診斷。
7 疾病病因
病因尚未完全明確,根據大量流行病學資料和相關研究認爲與以下因素相關:
1.初次性生活時間及性伴侶數目
2.性衛生及分娩次數
4.其他 口服避孕藥時間長(≥8 年)宮頸癌發病危險性增高。吸菸可抑制機體免疫功能,增加感染機會,有促癌可能;男性配偶性病史、性伴侶增多及陰莖癌配偶等均可增加宮頸癌發病。
8 病理生理
和非孕期一樣,妊娠合併子宮頸癌的病理類型以鱗癌爲最多見,其次爲腺癌、腺鱗癌及黏液腺癌等。妊娠期宮頸上皮可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如基底細胞增生、鱗狀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容易與原位癌相混淆。同時在妊娠期子宮內膜腺體增生、腺體上皮增生或腺瘤樣增生,也可被誤診爲腺癌。因此在做出診斷前應特別提高警惕。根據癌細胞浸潤的程度和非妊娠期一樣分爲原位癌和浸潤癌。
1.宮頸癌對妊娠的影響 早期宮頸癌一般不影響妊娠,中、晚期患者不利於妊娠。
2.妊娠對宮頸癌的影響 妊娠是否影響宮頸癌的生長或擴散尚存在爭論。但大多數學者認爲妊娠期生殖器官血運和淋巴循環增加,加之雌激素的作用,妊娠促進癌腫的擴散和預後較差,宮頸癌的發生與多次妊娠及多次分娩呈正相關系。
9 診斷檢查
診斷:除臨牀表現、婦科檢查(包括三合診)外,根據不同情況行活組織檢查或協助取材,以病理組織學檢查結果爲確診依據。
妊娠期發生的子宮頸原位癌的細胞學變化比較難以判定,其組織學診斷標準則與非妊娠期相同,即從基底層至表層之全層上皮見到細胞間變。妊娠期的子宮頸上皮可產生各種類型的形態學變化,應與真性間變作區分。
對所有來產科做初診的孕婦,均應做宮頸檢視和細胞學檢查。篩查非妊娠子宮頸腫瘤的一般原則和方法也適用於妊娠婦女。妊娠期由於子宮頸外翻,黏液過多和出血會使子宮頸細胞學檢查的假陰性結果的發生率增加。約有1/3 妊娠合併子宮頸癌患者在確定診斷時並無任何症狀。在主訴中以陰道出血或溢液爲最常見。多數的妊娠合併子宮頸癌爲臨牀Ⅰb 期。
其他輔助檢查:
3.宮頸錐切術
4.視具體情況還可行膀胱鏡、直腸鏡、腎盂造影、X 線胸片等檢查,必要時可進行CT 或MRI 檢查,有助於確定病變範圍,選擇恰當的治療方法,提高治療率。
10 鑑別診斷
應與有臨牀類似症狀或體徵的各種宮頸病變鑑別,主要鑑別診斷依據是活組織病理檢查。包括:
1.宮頸良性病變 宮頸糜爛、息肉、宮頸內膜異位、宮頸腺上皮外翻和宮頸結核性潰瘍等。
2.宮頸良性腫瘤 宮頸黏膜下肌瘤、宮頸管肌瘤、宮頸乳頭狀瘤。
3.宮頸惡性腫瘤 原發性宮頸惡性黑色素瘤、淋巴管瘤、轉移性癌(以子宮內膜癌、陰道癌多見),應注意原發性宮頸癌可與子宮內膜癌並存。
11 治療方案
已有資料顯示,同年齡組妊娠與非妊娠的子宮頸癌患者之預後相仿。妊娠合併子宮頸癌如能得到及時診斷和適當的治療,其預後並不受妊娠的影響。
1.子宮頸原位癌的處理 對於確診爲早期妊娠合併子宮頸原位癌者,可行全子宮切除術或次廣泛子宮切除術,保留一側卵巢。如孕婦年輕,要求生育,可允妊娠繼續而做密切隨訪,足月時行剖宮產,於產後6~8 周再做子宮切除。如孕婦的一般情況較差,不宜做手術時,可先吸宮終止妊娠,在妊娠終止後6~8 周再做腔內放射治療。
2.子宮頸浸潤癌的處理 妊娠合併子宮頸浸潤癌的處理與一般非妊娠期子宮頸癌相同,主要是根治性子宮切除術加雙側盆腔淋巴結清掃術,腫瘤化療或輔助性化療,或腔內放療加體外放療,或多種措施的聯合。處理方案的選擇取決於:①子宮頸癌獲確診時的臨牀期別,早期子宮頸癌多采用手術治療,中、晚期者選擇放射治療;②子宮頸癌獲確診時的妊娠階段,孕早期多采用犧牲胎兒保全母體爲主的治療措施,孕中期採用保胎後做腫瘤的治療的方案;③對胎兒的殷求性,對珍貴兒者可考慮保胎。
3.分娩方式的選擇 對於妊娠合併子宮頸癌分娩方式的選擇,尚存爭議。有些學者認爲對於瘤體不大的Ⅰa、Ⅱa 和早期Ⅱb 子宮頸癌孕婦,可選陰道產。至於陰道產是否會促成癌細胞的擴散,至今未有定論,不過並無證據顯示陰道產會影響妊娠合併子宮頸癌患者的生存率。但陰道分娩時胎兒通過宮頸可能加速癌腫擴散及可能引起的出血和感染,故多數學者主張採用剖宮產分娩方式。已有報道子宮頸癌患者陰道產後於會陰側切部位發生癌細胞的種植,因此對這一類做過會陰側切的產婦應做密切的隨訪,一旦發現切開部位有結節形成,應立即做切除活檢,以免將腫瘤誤爲膿腫處理。
12 併發症
臨牀表現與非妊娠期子宮頸癌相同。早期常見偶發性或性交後陰道流血。由於發生在妊娠期,常易誤診爲先兆流產、前置胎盤、胎盤早剝、早產或子宮頸擴張所致。因怕流產避免陰道檢查而導致誤診。繼之癌瘤發展可出現陰道分泌物增加、淋漓不盡的陰道流血。晚期可出現腰部或大腿外側部疼痛。體徵與非妊娠者同。早期應與妊娠常見的子宮頸慢性炎症、子宮頸糜爛和良性乳頭狀瘤鑑別。中晚期體徵較明顯,易診斷。
13 預後及預防
預防:
根據病因採取的預防措施如下:
(1)加強衛生教育:有針對性地宣傳宮頸癌的危害性,提高婦女對宮頸癌患病病因及預後等的認識,做好預防工作。
(2)宣傳避免性生活紊亂
(3)宣傳晚婚:第一次性生活的年齡比第一次結婚年齡更重要。初次性交年齡在18 歲以下,宮頸癌的發病率較18 歲以上者高4 倍。
(4)宣傳計劃生育:多次妊娠分娩,對子宮頸的刺激或損傷,致使宮頸上皮發生異常增生,進而可發展爲癌。我國自20 世紀60 年代開始,大力宣傳執行計劃生育政策,是適合宮頸癌預防的。
(6)切除過長、過緊的男性陰莖包皮,避免發生包皮垢,有研究表明包皮垢也是致癌物質。
(7)宣傳避免吸菸(曹澤毅,1998)。
(8)積極治療宮頸糜爛:宮頸中、重度糜爛,宮頸息肉、宮頸溼疣、宮頸白斑等疾患與癌前病變及癌有着密切的內在關係。
(10)使用避孕套
(11)預防性子宮頸切除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