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痹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ròu bì

2 英文參考

syndrome manifested as myalgia,numbness and flaccidity[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flaccidity of limb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肉痹爲病證名[1]。指雖能飲食而四肢活動遲鈍、不能收持之病證[1]。《黃帝內經素問·四時逆從論》:“太陰有餘,病肉痹寒中。”《華氏中藏經·論肉痹》:“肉痹者,飲食不節,膏粱肥美之所爲也。脾者肉之本,脾氣已失,則肉不榮,肉不榮則肌膚不滑澤,肌肉不滑澤,則腠理疏,則風寒暑溼之邪易爲入,故久不治則肉痹也。肉痹之狀,其先能食而不能充悅,四肢緩而不收持者,是也……宜節飲食以調其髒,常起居以安其脾,然後依經補瀉以求其愈爾。”

參見肌痹

肌痹爲病證名[2]。出《黃帝內經素問·痹論》。

1.肌痹寒溼侵襲肌膚所致的痹證[2]。又名着痹溼痹[2]。《黃帝內經素問·長刺節論》:“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痹,傷於寒溼。”《聖濟總錄》卷十九:“肌痹,其狀皮膚弗營,肌肉𤸷(同頑)厚而不仁是也。”《張氏醫通》卷六:“肌痹者,即著痹溼痹也。留而不移,汗出,四肢痿弱,皮膚麻木不仁精神昏塞。”治宜天麻丸細辛湯、神效黃芪湯、五痹湯等方[2]

2.肌痹脾痹[2]。《症因脈治》卷三:“脾痹之症,即肌痹也。四肢怠惰,中州痞塞,隱隱而痛,大便時瀉,面黃足腫,不能飲食,肌肉痹而不仁。”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16.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8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