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別名
開放式乳突根治的鼓室成形術;open mastoidectomy with tympanoplasty;mastoidotympanectomy with tympanoplasty;radical mastoid operation with tympanoplasty;radical mastoidectomy with tympanoplasty
7 概述
乳突根治術及鼓室成形術又稱開放式乳突根治的鼓室成形術(open mastoidectomy with tympanoplasty)。這種手術適用於病竈較廣泛的膽脂瘤型中耳炎和慢性中耳乳突炎,且用聯合進路鼓室成形術不安全者。其主要優點是:①便於徹底清除病竈;②術後膽脂瘤復發易早期發現;③通過進行聽骨鏈重建和鼓膜修補,在可能範圍內提高聽力;④幹耳率比單純乳突根治術高。
10 術前準備
1.根據術前的檢查結果,向病人介紹手術的目的及其簡要的手術過程。同時提出術中可能出現的情況以及手術的預後,以便能獲得病人的理解和配合。
2.術前剃除耳周毛髮;對耳後進路或切取顳肌筋膜做移植者,其耳周備皮的範圍要相應增寬。
3.術前1d剪去外耳道軟骨段耳毛,清除外耳道內耵聹及痂皮。然後以3%硼酸乙醇或70%乙醇棉籤擦淨外耳道、耳廓外側面各凹陷處皮膚。但避免消毒液流入鼓室內,以免引起耳痛、鼓室黏膜反應性充血,分泌增加。
4.術前1d全身應用抗生素。成人術前1h口服苯巴比妥0.09g。
11 麻醉和體位
成人一般用局麻。手術不合作者及兒童用全麻。全麻者切口亦注射加腎上腺素的1%普魯卡因,以減少切口出血。局麻以神經阻滯麻醉爲主,切口及其周圍局部浸潤麻醉。局麻:藥物常用1%~2%利多卡因或2%普魯卡因加1‰腎上腺素適量(1ml加1滴)。
1.於外耳道四壁骨與軟骨交界處皮下注射,深達骨膜,慢慢浸潤到鼓環,以皮膚發白爲度,阻滯麻醉耳顳神經內外支及迷走神經耳支。
2.於耳廓附着部後方約1~1.5cm處相當於耳後切口上、中、下3點刺入,依次向上、下方皮下及骨膜下注藥,再於乳突尖與耳垂後溝連線的中點以及乳突後緣分別皮下注藥,阻滯麻醉耳大神經及枕小神經耳支,見本卷解剖部分。
12 手術步驟
1.切口 可採用耳內或耳後進路(參見“乳突根治術”和“慢性中耳炎單純乳突切開術”)。
2.磨開鼓竇、乳突及上鼓室,完成一個與外耳道相通的乳突根治腔,具體步驟同“乳突根治術”。如希望提高聽力而做鼓室成形術者,面神經嵴內側段不宜過分磨低,並儘可能保持中耳的正常結構。
3.重建聽骨鏈及鼓膜修補 乳突根治術後破壞了支持鼓膜的外耳道上壁和後上壁。這時可以將移植鼓膜貼附於面神經水平段,並與鐙骨頭相連,形成類似於Wülltein Ⅲ型的鼓室成形術。但此法的缺點是中耳腔狹小,移植的鼓膜易與鼓室內壁粘連,再則鼓膜與鐙骨底板之間的面積比減小,故很少採用。爲克服這一缺點,可用軟骨或乳突皮質骨墊於靠近面神經骨管上緣的上鼓室內壁,以承託鼓膜(圖9.2.2.7.4-1A)。聽骨鏈重建的方法則視鐙骨的條件。如鐙骨上部結構缺損,則取聽骨或軟骨柱立於足板,外側與移植鼓膜相連;如鐙骨存在,則移植聽骨雕形後扣於鐙骨頭,外側端與鼓膜相連(圖9.2.2.7.4-1B),具體方法見“重建聽骨鏈的鼓室成形術”。
14 術後處理
1.注意術後有無面癱、眩暈、噁心、嘔吐,如出現眩暈、噁心、嘔吐,檢查眼震方向、振幅、類型,並予服鎮靜劑,如地西泮(安定)2.5mg,3/d,苯巴比妥(魯米那)0.03g,3/d。若術前臨牀及檢查無半規管瘻管徵象、術中無損傷,可能因術腔紗條填塞過緊,宜及時鬆動耳內紗條。
3.術後每日更換耳外部敷料,觀察耳內滲出物情況、切口有無紅腫。術後第5~7天拆線。
4.術後第10~14天抽出耳內碘仿紗條,觀察外耳道皮瓣及植片生長情況、創面肉芽面是否平滑。如滲出物多,可填入滲抗生素液紗條,每日或隔日換取。如分泌物不多,可不填塞。
5.供皮區敷料可不打開,直至2周左右上皮癒合時取除敷料。
6.門診觀察至術腔完全上皮化、幹耳。以後每隔半年至1年觀察1次,清理術腔脫落上皮碎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