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癰·熱毒熾盛證

乳房疾病 中醫證名 乳癰 中醫婦科 中醫學 中醫外科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rǔ yōng ·rè dú chì shèng zhèng

2 英文參考

acute mastitis with blazing heat-toxin patter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乳癰·熱毒熾盛證(acute mastitis with blazing heat-toxin pattern)是指熱毒熾盛,以壯熱乳房腫痛,皮膚焮紅灼熱腫塊變軟,有應指感。或切開排膿後引流不暢,紅腫熱痛不消,有“傳囊”現象,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洪數爲常見症的乳癰證候[1]

4 症狀

腫塊逐漸增大,皮膚掀紅,灼熱疼痛如雞啄,腫塊中央漸軟,有應指感;可伴壯熱口渴飲冷,面紅目赤煩躁不寧,大便祕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幹,脈數或滑數。

5 辨證分析

肝胃蘊熱,熱毒熾盛,乳絡阻塞,氣血凝滯,故乳房腫塊逐漸增大,局部掀熱、疼痛灼熱;熱盛則肉腐成膿,故腫塊中央變軟,按之有應指感;火熱炎上,故面紅目赤;熱擾心神,則煩躁不寧;火熱傷陰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傷則引水自救,故渴喜飲冷;腸熱津虧,故大便乾燥舌紅、苔黃、脈數均爲熱象。

7 方藥治療

透膿散加味。熱甚者,加生石膏知母金銀花蒲公英清熱解毒

8 關於乳癰

乳癰(acute mastitis[2])爲病名[3]。出《肘後備急方》卷五[4]。又稱奶癤𤴱乳妬乳、乳毒、吹妳吹乳內吹外吹乳根癰乳瘋[4][4]。是指乳房的急性化膿性疾病[4]。根據發病時期的不同,又有幾種名稱:發於婦女哺乳期的,稱“外吹乳癰”,臨牀多見;發於妊娠期的,稱“內吹乳癰”,相對少見[4];在非哺乳期和非懷孕期發生者,名非哺乳期乳癰。其臨牀特點爲:乳房部結塊、腫脹疼痛,伴有全身發熱,潰後膿出稠厚。常發生哺乳期婦女,尤以尚未滿月的初產婦多見。

諸病源候論·妬乳候》:“此由新產後,兒未能飲之,及飲不泄,或斷兒乳,捻其乳汁不盡,皆令乳汁蓄積,與氣血相搏,即壯熱大渴引飲,牢強掣痛,手不得近也……”

乳癰相當於西醫的急性乳腺炎[4]

詳見乳癰條。

9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43.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73.

治療乳癰·熱毒熾盛證的方劑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