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摘除術Ⅲ

腮腺手術 涎腺手術 腮腺切除術 手術 口腔科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手術名稱

腮腺切除術Ⅲ

4 ICD編碼

26.3204

5 適應

腮腺切除術Ⅲ適應症同腮腺切除術Ⅰ、Ⅱ。

面神經下頜緣支位置表淺、解剖變異小、手術區寬廣、手術野清楚,易於解剖分離,易於尋找,手術時間短。因此,一般情況下,可把本法列爲首選方法。但是,當腫瘤位於下頜支表面,而且瘤體較大以致分離解剖下頜緣支較困難時,則應採用面神經總幹解剖法。

下述腮腺疾患應考慮施行腮腺切除術但要保留面神經:①慢性腮腺炎反覆發作、導管擴張或腺體破壞明顯、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的病例;②淋巴上皮病變特別是病變爲單發的病例;③腮腺實質結核;④腮腺良性腫瘤腮腺多形性腺瘤等;⑤腮腺部低度惡性腫瘤面神經未受侵犯的病例。

多形性腺瘤位於腮腺淺葉時,應作腫瘤腮腺淺葉切除;腫瘤位於腮腺深葉時,則須作腫瘤腮腺全部切除;腮腺惡性腫瘤須將腮腺全部切除。

腮腺腫瘤特別是腮腺良性腫瘤,術中應解剖與保留面神經。但在惡性腫瘤腫瘤已破壞面神經功能時,則須將受侵犯的或粘連的面神經一併切除,以免術後復發,但對低度惡性腫瘤,可酌情保留部分未受侵犯的神經分支。

6 禁忌症

慢性腮腺炎急性發作期。

7 術前準備

對慢性化膿性腮腺炎病例,術前應作導管沖洗,清除混濁分泌物。

8 麻醉體位

一般可在局麻下施行手術,但腮腺深葉混合瘤瘤體巨大的病例,應考慮採用氣管內插管全麻。手術體位以平臥位頭偏向健側爲宜。

9 手術步驟

9.1 1.切口

一般作S形切口,即沿耳屏前作縱形切口,向下繞過耳垂,到達下頜支後凹的上部,繼而向下方延伸,然後在下頜角下2cm處轉向前方,平行下頜骨下緣向前伸延2~3cm。

9.2 2.翻瓣

切口設計,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達腮腺嚼肌筋膜表面,切口的下前方,還需切開頸闊肌,達頸深筋膜淺層的表面。接着,在腮腺嚼肌筋膜淺面,將皮膚及皮下組織瓣向前剝離、翻起,直至顯露腮腺的前緣、上緣和下緣爲止。翻瓣時,需注意防止損傷腮腺前緣、上緣和下緣的面神經分支,因此,翻瓣時不宜翻起過多。

9.3 3.顯露腮腺導管

導管位於顴弓下約一指寬處的嚼肌表面,與顴弓平行,易於尋找(圖10.5.1.3.3-1)。但是,爲了很快找到腮腺導管,尚可從口內的腮腺導管開口處插入1根銀探針或塑料管,以便於在術中觸摸尋找。

9.4 4.顯露面神經頰支

腮腺導管上、下方1cm範圍內,於腮腺前緣之稍前方尋找面神經頰支。因面神經頰支、顴支和顳支位於脂肪層深面、肌肉的表面,因此,採用鈍性分離方法脂肪組織分離,即可顯露面神經頰支(圖10.5.1.3.3-1)。接着,在顴弓下方1.5cm處尋找與顴弓平行的顴支,然後腮腺上緣尋找顳支。因面神經的頰支、顴支和顳支都不是一支單獨的分支,因此,在尋找這些分支時,要分離腮腺前緣和上緣的所有的脂肪組織,找出所有分支。

9.5 5.分離面神經主幹和分支

面神經各分支顯露後,隨即沿各分支作逆行性分離,直至完全顯露顳面幹、總乾和頸面幹及其分支。亦可當頰支顯露後,沿頰支作逆行性分離,直至顯露總幹、顳面乾和頸面幹後,再解剖分離其他各分支。

9.6 6.腮腺淺葉切除

分離解剖面神經的同時,逐步將腮腺淺葉分別剪開、剝離,直至腮腺淺葉完全分離。若爲腮腺腫瘤,則需將腮腺連同腫瘤一併切除。然後結紮並切斷腮腺導管。在分離腮腺解剖面神經的過程中,遇到小血管出血時,可用蚊式止血止血,但慎勿夾傷面神經

9.7 7.腮腺深葉切除

首先將面神經主幹及其分支從腮腺實質中完全分離出來並加以保護,繼而從腮腺深葉的四周、緊貼包膜仔細地進行鈍性分離,直至將腮腺深葉整塊取出。術中需尋找面後靜脈及其分支,並需將其結紮、切斷之。因頸外動脈位於面後靜脈的深面,即從二腹肌後腹和莖突舌骨肌的深面上升,並從該二肌的上緣穿入或不穿入腮腺實質內,因此,用小鉤將此二肌往下牽拉,即可顯露頸外動脈。當頸外動脈穿入腮腺實質內時,需將其結紮、切斷;當頸外動脈不穿入腮腺實質(位於腮腺實質之外者佔半數以上時),則無須將其結紮、切斷,只需將腮腺從其表面剝起。此外,尚需在腮腺深葉之上部,即下頜頸的後深面,找出頸外動脈的上端,或找出頜內動脈和顳淺動脈,結紮、剪斷之。面橫動脈也需結紮、切斷之。當深葉腫瘤突向咽側壁和軟齶時,應考慮在下頜角與下頜升支交界處切斷下頜骨(但勿穿通口腔黏膜),繼而將下頜升支向外側牽引以充分暴露手術區,術末再作骨間結紮固定。

9.8 8.傷口處理

常規沖洗止血後,分層縫合傷口,放置引流條。最後加壓包紮,消除無效腔

10 中注意要點

下頜緣支走行可有變異,而且神經細小,加上在腮腺實質中走行的距離較長,解剖分離至總干時,容易損傷甚至切斷下頜緣支,腮腺肥厚者更易損傷神經

本手術最關鍵的步驟爲解剖面神經以及防止損傷面神經。一般面神經總幹位置恆定,解剖標誌清楚,局部結締組織疏鬆,故易於尋找。但總幹位置較深,該區域較狹窄,加上術中出血,而且總乾和分支可因腫瘤生長發生移位,因此,顯露總幹仍可遇到困難,甚至將其誤傷,尤其是腮腺腫瘤術後復發病例和腫瘤腮腺深葉病例,在作皮膚切口和翻瓣時,即有可能誤傷面神經;其次,解剖面神經分離方法不當,如分離方向與總幹及分支方向不一致,分離時沒有貼緊神經乾和分支表面仔細剝離,越過面神經平面使面神經與深部組織分離、剪開腮腺時未遵守正規操作技術、解剖動作粗暴或術中隨意牽拉、鑷夾以及擠壓面神經等,均可損傷面神經;此外,術中盲目鉗夾止血以及當腫瘤面神經粘連而粗暴分離時,更易損傷面神經。因此,術者除要熟悉局部解剖外,還需掌握正規的操作技術。

再則,對腮腺混合瘤病例,應防止術後腫瘤復發。至於腫瘤術後復發的原因,一般認爲是腫瘤包膜不明顯,且瘤細胞常侵犯包膜,甚至浸潤至包膜外的組織中去;也有認爲是腫瘤的多中心生長所致。因此,應將腫瘤腮腺一併切除,但應保留面神經

11 術後處理

腮腺切除術Ⅲ術後可酌情選用抗菌藥物,術後24~48h,抽除引流條,術後7d拆線,至於加壓包紮時間,一般應包紮10d,即拆線後仍要包紮3d,以防腮瘻形成。

12 併發症

腮腺切除術Ⅲ主要併發症爲面神經損傷,導致暫時性或永久性面癱,其次是術後腫瘤復發以及術後腮瘻形成。前二者的原因和預防措施如上所述,至於腮瘻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切斷腮腺組織時,斷端(殘端)未予縫合結紮以及小後包紮不當等所致,採取相應措施即可防止腮瘻形成。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