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基本信息
《三叉神經良性腫瘤臨牀路徑(2019年版)》由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於2019年12月2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印發有關病種臨牀路徑(2019年版)的通知》(國衛辦醫函〔2019〕933號)印發,供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參考使用。
3 發佈通知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印發有關病種臨牀路徑(2019年版)的通知
國衛辦醫函〔2019〕93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健康委:
爲進一步推進臨牀路徑管理工作,規範臨牀診療行爲,保障醫療質量與安全,我委組織對19個學科有關病種的臨牀路徑進行了修訂,形成了224個病種臨牀路徑(2019年版)。現印發給你們(可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網站醫政醫管欄目下載),供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參考使用。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
2019年12月29日
4 臨牀路徑全文
4.1 一、三叉神經良性腫瘤臨牀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4.1.1 (一)適用對象
行開顱三叉神經腫瘤切除術(ICD-9-CM-3:04.07)。
4.1.2 (二)診斷依據
根據《臨牀診療指南·神經外科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臨牀技術操作規範·神經外科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軍醫出版社)、《王忠誠神經外科學》(王忠誠主編,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神經外科學》(趙繼宗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
4.1.2.1 1.臨牀表現
(1)三叉神經症狀:最多見,多爲首發症狀, 表現爲患側面部及口腔麻木感、痛覺減退、角膜反射遲鈍或消失;其次出現陣發性疼痛(三叉神經痛),疼痛常侷限於三叉神經感覺根分佈區,多以單側牙痛或顏面、下頜、鼻旁疼痛起病,以後可逐漸出現咀嚼肌、顳肌無力或萎縮。
(2)臨近結構受侵犯表現:包括顱神經、腦幹、小腦受壓迫產生的症狀,如腫瘤位於顱後窩者可逐漸出現複視、周圍性面肌麻痹和進行性耳聾,晚期可有小腦症狀、顱內壓增高和後組顱神經症狀;位於顱中窩者可逐漸出現視力障礙、動眼神經麻痹、同側眼球突出等症狀;腫瘤騎跨於顱中、後窩者可引起對側輕偏癱及小腦症狀。
4.1.2.2 2.輔助檢查
(1)頭顱CT:腫瘤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卵圓形或啞鈴形影像,常騎跨顱中、後窩,骨窗像可顯示顱中窩或巖骨骨質破壞吸收。
(2)頭顱MRI:腫瘤典型徵象爲騎跨顱中、後窩生長,邊界清楚的啞鈴形腫物;T1加權像呈低或等信號,T2加權像呈高或等信號,注射造影劑後可被強化,少數囊變者環形強化,瘤週一般無水腫。MRI可顯示腫瘤與臨近結構如腦幹、海綿竇等的關係。
4.1.3 (三)選擇治療方案的依據
根據《臨牀診療指南·神經外科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臨牀技術操作規範·神經外科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軍醫出版社)、《王忠誠神經外科學》(王忠誠主編,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神經外科學》(趙繼宗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
1.臨牀診斷爲三叉神經良性腫瘤,有顱內壓增高症狀或局竈性症狀者需手術治療,手術方法是開顱三叉神經腫瘤切除術。
2.手術風險較大者(高齡、妊娠期、合併較嚴重內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屬交代病情;如不同意手術,應當充分告知風險,履行簽字手續,並予嚴密觀察。
4.1.4 (四)標準住院日爲10~12天
4.1.5 (五)進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D33三叉神經良性腫瘤疾病編碼。
2.當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診斷,但在住院期間不需特殊處理、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牀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4.1.6 (六)術前準備3天
1.必需的檢查項目
(2)凝血功能、肝腎功能、血電解質、血糖、感染性疾病篩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
(4)頭顱CT、MRI。
(5)神經電生理檢查:視覺誘發電位、聽覺誘發電位、體感誘發電位、運動誘發電位、面肌電圖。
2.根據患者病情,必要時行心肺功能檢查、DTI、DWI檢查和認知功能評定。
4.1.7 (七)預防性抗菌藥物選擇與使用時機
1.按照《抗菌藥物臨牀應用指導原則》(國衛辦醫發〔2015〕43號)選擇用藥。建議使用第一、二代頭孢菌素;明確感染患者,可根據藥敏試驗結果調整抗菌藥物。
2.預防性用抗菌藥物,時間爲術前30分鐘。
4.1.8 (八)手術日爲入院第4天
2.手術方式:開顱三叉神經腫瘤切除術,術中行神經電生理監測,根據患者病情,可選用手術相關設備包括神經導航系統、超聲吸引器系統等。
3.手術置入物:顱骨、硬腦膜修復材料、止血材料,顱骨固定材料。
4.1.9 (九)術後住院恢復7~8天
1.必須複查的檢查項目:頭顱CT或MRI掃描,血常規、肝腎功能、血電解質等。
2.根據患者病情,必要時行心肺功能、認知功能評定,DTI、DWI、視力視野、神經電生理檢查、純音測聽、前庭功能檢查等檢查。
3.術後用藥:脫水藥、激素、抗菌藥物,可根據患者病情應用抗癲癇、鎮痛、止吐藥物。
4.1.10 (十)出院標準
1.患者病情穩定,體溫正常,手術切口癒合良好;生命體徵平穩。
2.沒有需要住院處理的併發症和(或)合併症。
4.1.11 (十一)變異及原因分析
1.術中或術後繼發手術部位或其他部位顱內血腫、腦水腫等併發症,嚴重者需要二次手術,導致住院時間延長、費用增加。
2.術後繼發腦脊液漏、切口感染或延期癒合、顱內感染和神經血管損傷,導致住院時間延長、費用增加。
3.術後伴發其他內、外科疾病需進一步診治,導致住院時間延長。
4.2 二、三叉神經良性腫瘤臨牀路徑表單
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爲三叉神經良性腫瘤(ICD-10:D33)
患者姓名: 性別: 年齡: 門診號: 住院號: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標準住院日:10~12天
時間 | 住院第1天 | 住院第2天 | 住院第3天 |
主要診療工作 | o 詢問病史與體格檢查 o 完成病歷書寫 o 開具各項化驗檢查申請單 | o 彙總輔助檢查結果 o 完善術前準備 | o 上級醫師查房,術者查房 o 完成必要的相關科室會診 |
重 點 醫 囑 | 長期醫囑: o 二級護理 o 飲食 臨時醫囑: o 感染性疾病篩查 o 顱底CT薄掃骨窗像 o 頭顱增強MRI | 長期醫囑: o 二級護理 o 飲食 | 長期醫囑: o 二級護理 o 飲食 臨時醫囑: o 術前禁食水 o 頭部備皮 o 抗菌藥物皮試 o 其他特殊醫囑 |
主要護理工作 | o 入院宣教 o 觀察患者一般狀況 | o 觀察患者一般狀況 o 觀察神經系統狀況 | o 術前宣教及心理護理 o 術前準備 |
病情變異記錄 | o無 o有,原因: 1. 2. | o無 o有,原因: 1. 2. | o無 o有,原因: 1. 2. |
護士簽名 | |||
醫師簽名 |
時間 | 住院第4天 (手術日) | 住院第5日 (術後第1天) | 住院第6日 (術後第2天) |
主要診療工作 | o 手術 o 完成術後病程記錄和手術記錄 o 術者查房 | o 上級醫師查房 o 觀察病情變化 o 完成病程記錄 o 複查頭顱CT或MRI | o 觀察病情變化 o 完成病程記錄 o 根據病情複查頭顱MRI或CT o 根據情況拔除引流(放引流者) |
重點醫囑 | 長期醫囑: o 一級護理 o 吸氧 o 禁食水 o 心電監護 o 抗菌藥物 o 激素 o 抗癲癇藥 臨時醫囑: o 根據病情需要下達相應醫囑 | 長期醫囑: o 一級護理 o 禁食 o 激素 臨時醫囑: o 頭顱CT或MRI | 長期醫囑: o 一級護理 o 流食/半流食 o 根據病情及時停用激素等 臨時醫囑: o 根據病情複查頭顱CT或MRI |
主要護理工作 | o 術後心理護理及生活護理 | o 觀察病情變化 o 觀察切口情況 o 術後心理護理及生活護理 | o 術後心理護理及生活護理 |
病情變異記錄 | o無 o有,原因: 1. 2. | o無 o有,原因: 1. 2. | o無 o有,原因: 1. 2. |
護士簽名 | |||
醫師簽名 |
時間 | 住院第7日 (術後第3天) | 住院第8日 (術後第4天) | 住院第9天 (術後第5天) | 住院第10天 (術後第6天) |
主要診療工作 | o 上級醫師查房 o 觀察病情變化 o 完成病程記錄 o 複查頭顱MRI或CT | o 觀察病情變化 o 完成病程記錄 o 傷口換藥 | o 囑患者在牀上坐起鍛鍊 | o 觀察切口情況 o 神經系統查體 o 記錄術後症狀和體徵變化 |
重 點 醫 囑 | 長期醫囑: o 一級護理 o 半流食/普通飲食 o 根據病情及時停用激素等 臨時醫囑: o 根據病情需要下達 o 頭顱MRI | 長期醫囑: o 一級護理 o 普通飲食 o 根據病情及時停用激素等 臨時醫囑: o 根據病情需要下達 | 長期醫囑: o 一級護理 o 普食 | 長期醫囑: o 一級護理 o 普食 |
主要護理工作 | o 術後心理護理及生活護理 | o 術後心理護理及生活護理 | o 觀察患者一般狀況 o 觀察神經系統狀況 | o 觀察患者一般狀況 o 觀察神經系統狀況 |
病情變異記錄 | o無 o有,原因: 1. 2. | o無 o有,原因: 1. 2. | o無 o有,原因: 1. 2. | o無 o有,原因: 1. 2. |
護士簽名 | ||||
醫師簽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