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概述
三關節固定術用於可屈性扁平足的治療。可屈性扁平足,或稱鬆弛性扁平足,其特點是在負重時足內側縱弓消失,不負重時縱弓可恢復至正常狀態。此外,還可有距骨頭向足內側和蹠側突出、前足在距舟和跟骰關節平面外展、足跟外翻和跟腱短縮等表現。治療應以非手術療法爲主,如用足弓墊或穿着矯形鞋,加強足部肌肉鍛鍊等。只有在疼痛等症狀嚴重,經非手術療法無效後,才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方法應依據病人情況而定,嚴格手術適應證(圖3.23.2.2.7-0-1)。
手術相關解剖見下圖(圖3.23.2.2.7-1~3.23.2.2.7-3)。
8 適應症
三關節固定術適用於:
1.12歲以上年齡的可屈性扁平足,由於骨關節和軟組織繼發性改變而喪失其可屈性,形成固定性畸形,並有較明顯症狀者。
2.足部主要關節普遍鬆弛,或跗骨有明顯畸形,並有症狀的可屈性扁平足,年齡在12歲以上者。
3.由跟舟連接等原因所致的僵硬性扁平足,女性超過14歲,男性超過16歲和成年人,或跟距、距舟關節有明顯退行性關節炎改變者。
11 手術步驟
11.1 1.切口
做足背外側斜切口,從第2楔骨處開始,向後延伸至外踝後下方止(圖3.23.2.2.7-4)。切開深筋膜及交叉韌帶,注意勿損傷在切口後部的腓骨肌腱。將皮膚和皮下組織一起向背側和蹠側牽開,切勿過多遊離或過分牽拉,以免皮膚壞死(圖3.23.2.2.7-5)。
11.2 2.顯露跟距關節
切開和切除跗骨竇內脂肪,切斷跟距骨間韌帶,切開並向背側和蹠側剝離距骨和跟骨部分骨膜,顯露跟距關節(圖3.23.2.2.7-6)。顯露跟骰及距舟關節:將趾長伸肌腱向內側牽開,在跟骨前外側處將趾短伸肌的附麗切斷,以骨膜下剝離將其向遠側翻開。切開跟骰關節囊顯露跟骰關節。剝離距骨頸外上部的骨膜,切開距舟關節囊,顯露距舟關節(圖3.23.2.2.7-7)。如顯露距舟關節有困難,可在足內側做一縱行輔助切口,以顯露距舟關節(圖3.23.2.2.7-8)。
11.3 3.切除關節軟骨面及楔形截骨矯正畸形
根據術前設計做楔形截骨,先在跟骰關節切除關節軟骨及小部分骨質。在距舟關節處做基底向內側和向蹠側的楔形截骨,矯正前足外展畸形和足內側縱弓塌陷(圖3.23.2.2.7-9,3.23.2.2.7-10)。然後在跟距關節平面做基底向內側的楔形截骨,以矯正足跟外翻畸形(圖3.23.2.2.7-11)。切骨後觀察畸形矯正情況,適當修整截骨面使三處骨面均有良好接觸,畸形獲得完全矯正(圖3.23.2.2.7-12)。切除的骨質,去除軟骨部分,作爲松質骨植骨,填入截骨面的空隙中,以促進骨癒合。爲了保持截骨後的良好位置,必要時可用形釘做跨越各截骨面的內固定。也可用2枚斯氏針或粗克氏針從遠側向近側穿越距舟和跟骰關節做內固定,鋼針尾部埋在皮下(圖3.23.2.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