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中藥學
sān qì jiàng lóng dān
三炁(炁音qi氣)降龍丹爲方劑名,出自《白喉條辨》方[1]。
西洋參、生石膏、海浮石、生牡蠣、阿膠(或燕窩)、白芍藥、生地黃、龜甲、珍珠母、麥門冬、犀角[1]。
西洋參、生石膏、海浮石、牡蠣(生用)、阿膠(或用燕窩)、白芍藥、生地黃、敗龜板、珍珠母、麥門冬(去心)、犀角。
爲末和丸[1]
以旋復花、荊竹茹先煎代水煎藥,服時衝入荊竹瀝、鮮萊菔汁[1]。
治太陰燥火熾盛,白喉初起,咽燥無痰,七八日後忽痰聲漉漉,甚則喘促心煩。如痰涎壅盛,或藥不得下,加蘇子另煎衝入[1]。
如痰涎壅盛,藥不得下,加入白蘇子另煎衝入,待藥得下即撤去,甚則微滴生薑汁數點爲引。
白喉:餘長女曾病此,咽乾音啞,喘促心煩,痰聲漉漉如潮,大便泄,張氏所列不治之候已居其八,竟以此方日服三劑獲效。一劑而大便止,喘促稍安,再劑而痰聲如失。
三炁降火丹,導龍歸海之藥也。龜板、牡蠣、真珠母得至靜之精,介以潛陽,故名三炁;冬、地、西洋參專保肺液;阿膠、白芍兼導龍雷;石膏直清燥火,墜一切之熱痰;犀角通利喉嚨,載諸藥以下行;旋復、竹茹用以代水,使重而不滯,尤能疏通經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