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金匱要略方論》卷下方之三物備急丸
該方劑主治猝然腹脹痛,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大便不通,從上述藥理及臨牀應用中可以看出對單純腸梗阻確實有治療作用。巴豆之廣譜殺滅病菌、寄生蟲等作用有利於細菌等食物中毒的治療,但從君、臣二藥藥理分析看應對膽道疾病有一定治療作用,臨牀可以試驗治療[1]。
4.1 別名
備急丸、抵聖備急丸、巴豆三味丸、追魂丹、備急三物丸、返魂丹、獨行丸、備急大黃丸、備急丹、三聖丹、三仙串、大黃備急丸(《醫學人門》卷七)
4.2 組成
大黃30克 乾薑30克 巴豆30克(去皮、心,熬,外研如脂)[3]
大黃一兩,乾薑一兩,巴豆一兩(去皮、心,熬,外研如脂)[4]。
4.3 功效主治
《金匱要略方論》卷下方之三物備急丸具有攻逐冷積之功效。主治心腹諸卒暴百病,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停屍卒死等症;近代也用於治療急性單純性腸梗阻屬寒實型者。方以巴豆辛熱峻下,開通閉塞,爲君藥;乾薑溫中,並助巴豆以祛寒,爲臣藥;大黃盪滌腸胃;推陳致新,並能監製巴豆辛熱之毒,爲佐使。三藥配合,力猛效捷,故病情不急,一般不用[4]。
4.4 製備方法
上藥各須精新,先搗大黃、乾薑爲末,研巴豆納中,合治一千杵,用爲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貯之,莫令歇[4]。主心腹諸卒暴百病[4]。
先搗大黃、乾薑爲末,另研巴豆,再研勻,煉蜜爲丸,豆大[4]。
上藥各須精新,先搗大黃、乾薑爲末,研巴豆納中,合治一千杵,煉蜜爲丸。密器中貯之,莫令泄。
4.5 用法用量
每服三至四丸,溫水或酒送下;如不差,更與三丸,當腹中鳴,即吐下便愈;若口噤,須啓齒灌服[4]。
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停屍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許3-4丸,或不下,捧頭起,灌令下嚥,須臾當愈;如未愈,更與3丸,當腹中鳴,即吐下便愈;若口噤;亦須折齒灌之。
若中惡客杵,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停屍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許三四丸,或不下,捧頭起,灌令下嚥,須臾當瘥,如未瘥,更與三丸,當腹中鳴,即吐下便瘥[4]。
4.6 用藥禁忌
婦人有孕不可服;備急丸治寒實結積之峻藥,凡傷寒熱傳胃腑,舌苔黃黑刺裂,脣口赤燥者,誤用必死。
4.7 運用
1.水腫:某禪者病腫脹,二便不通,僅存呼吸,即出備急丸服之,下利數十行,腫消減,未及十日,痊癒。
2.卒中:病人一日卒倒,呼吸促迫,角弓反張,不能自轉側,急爲備急丸飲之。下利如傾,即復故。
3.食滯:古人治食滯,如肉傷用山楂,面傷用萊菔,一物有一藥所制,決非任何食滯,均可用一般消導之劑可醫。報道2例病案,都已用過保和丸、枳實導滯丸、承氣湯以及潤腸、灌腸等法,皆未能取效,改用三物備急丸後積滯即得下逐,症狀亦緩解。
4.急性腸梗阻:用三物備急丸治療39例機械性腸梗阻,其中單純性29例,蛔蟲性7例,粘連性3例。痊癒35例,有效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爲97.4%,治癒率89.7%。
4.8 現代適應證
4.8.1 急性單純性腸梗阻
單純性腸梗阻是指只有腸內容物通過受阻,而無腸管血運障礙。粘連性腸梗阻多由腹腔內手術、炎症、創傷、出血、異物等引起,常見於腸襻間緊密粘成團或固定於腹壁,使腸腔變窄或影響了腸管蠕動和擴張;腸管因粘連牽扯折成銳角;粘連帶壓迫腸管,腸襻套人粘連帶構成環孔;或腸袢以粘連爲支點發生扭轉等。蛔蟲性腸梗阻是由於蛔蟲治療不當引起腸道蛔蟲結聚成團並引起局部腸管痙攣而致腸腔堵塞,此屬於機械性腸梗阻。此類腸梗阻梗阻以上腸段腸蠕動增加,腸腔中液體和氣體積聚、膨脹,梗阻以下腸段腸管空虛、癟陷;隨着腸腔的擴張、膨脹,腸壁靜脈迴流受阻,腸壁毛細血管有瘀血,腸壁充血、水腫、增厚,呈暗紅色,繼之血性滲出液滲出腸管,進一步發展則出現動脈血運受阻,血栓形成,腸壁失去活力,腸管變成黑紫色,最後腸管可缺血壞死而潰破穿孔。同時全身出現體液丟失,電解質及酸鹼失衡,腸道細菌移位,細菌和毒素滲出腹腔引起腹膜炎及感染中毒症狀,嚴重者出現感染性休克、呼吸循環衰竭。
4.8.2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人們由於誤食了有毒的食品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臨牀上可分爲細菌性食物中毒和非細菌性食物中毒。細菌性食物中毒常見於沙門菌屬、副溶血性弧菌、變形桿菌屬、大腸及副大腸桿菌感染;毒素中毒常見於葡萄球菌腸毒素中毒、肉毒桿菌毒素中毒;非細菌性食物中毒中化學性食物中毒常見於砷化物、亞硝酸鹽、農藥中毒等;真菌性食物中毒常見於赤黴病毒中毒、黴變苷蔗中毒;有毒動物中毒常見於河豚魚、魚類組胺中毒等;有毒植物中毒常見於毒蕈、木薯、四季豆、苦杏仁、發芽馬鈴薯等。這些中毒大多具有消化系統症狀,腹痛、嘔吐、腹瀉等,同時多伴神經系統症狀。治療的共同方法是誤食6小時之內進行洗胃後灌入瀉藥以促使腹瀉,清除進入腸道的毒物;口服中毒超過6小時以上、導瀉無效者以溫肥皂水連續多次灌腸,促使排泄,以清除毒物。
4.9 藥理作用
4.9.1 對胃腸道的影響
君藥巴豆中所含的巴豆油可直接作用於消化道黏膜,口服半滴即有明顯的催吐作用,至腸道中遇鹼性腸液水解後釋出巴豆酸則刺激腸黏膜,增加分泌,促進腸蠕動,增強其推進運動,促進腸套疊還納,同時引起劇烈腹瀉;有報道臨牀上口服巴豆霜膠囊150~300mg治療腸梗阻治癒40/50例,對粘連性腸梗阻臨牀上口服巴豆粗末40~100mg治癒率達9/10例,對手術後腸麻痹採用巴豆煎劑蒸氣吸入療法治療114例,有效率100%。佐藥大黃所含大黃總苷、大黃素、番瀉苷等增加腸管平滑肌細胞的興奮性,從而促進腸蠕動,促使排出稀便。大黃致瀉作用的機制主要有如下環節:①大黃結合型蒽苷,特別是番瀉苷在大腸被細菌水解爲苷元,刺激腸黏膜及腸壁肌層內神經,從而促進腸蠕動。②大黃所含蒽酮具有膽鹼樣作用,可興奮腸平滑肌M受體,加快腸蠕動。③大黃抑制腸平滑肌上Na+-K+-ATP酶,抑制Na+從腸腔轉入細胞內,使腸腔內滲透壓增高,腸容積擴大,機械性刺激腸壁,使腸蠕動加快。④部分原型蒽苷自小腸吸收後經肝臟轉化爲苷元,又經膽或血液到大腸發揮瀉下作用。臣藥乾薑則有健胃止吐作用,可以緩解君藥對胃的損傷,乾薑甲醇提取物明顯抑制嘔吐,抑制胃液分泌,抑制應激性潰瘍,同時能促進腸推進運動,而且低濃度使腸管收縮,高濃度則抑制之;乾薑揮發油則拮抗乙酰膽鹼、組胺所致腸管收縮。因而該方劑對腸梗阻有一定的治療作用;當然對食物中毒促進導瀉更具有治療意義。
4.9.2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君藥巴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流感桿菌、白喉桿菌、銅綠假單胞桿菌等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巴豆油對乙型腦炎病毒有抑制作用,其水提取物對HIV-1有顯著抑制作用,對瘧原蟲、血吸蟲、血吸蟲中間宿主釘螺、薑片蟲中間宿主扁卷螺、田螺、魚、蝦、蚯蚓等均有毒殺作用,且可用於控制蚜蟲、捲心菜毛蟲等。臣藥乾薑醇提取物及其所含薑辣醇、薑辣烯酮有顯著滅螺和抗血吸蟲作用,對曼氏血吸蟲毛蚴和尾蚴有顯著的殺滅作用。佐藥大黃對多種革蘭氏陽性及革蘭氏陰性細菌均有抑制作用,特別是對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淋球菌、白喉桿菌、枯草桿菌、炭疽桿菌、傷寒桿菌和痢疾桿菌較爲敏感。對厭氧菌、脆弱擬桿菌、幽門螺旋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對許蘭黃癬菌、同心性毛癬菌等亦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大黃煎劑對流感病毒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HSV-1有較強的滅活作用,其衍生物對人鉅細胞病毒(CMV)有較高抑制作用;對溶組織阿米巴有抑制和殺滅作用;並能抑制腸道細菌移位、抑制大腸桿菌的黏附性,對腸道黏膜屏障有明顯的保護作用,所以該方劑對細菌等微生物中毒有治療作用。
4.9.3 對肝膽功能的影響
君藥巴豆水煎劑耳靜脈給藥可中等度增加膽汁和胰腺分泌;巴豆仁研末製成膠囊每次100mg,每日3次口服治療膽絞痛100例能完全緩解疼痛;治療急性膽囊炎治癒率爲15/17例;結合抗蛔蟲治療,每次口服巴豆仁150~200mg,2~3小時1次,治療膽道蛔蟲症276例,治癒200例,顯效72例,未見嚴重毒副作用。佐藥大黃能疏通肝內毛細膽管,促進膽汁分泌,加強膽囊收縮,鬆弛Oddi's括約肌,增加膽汁酸的分泌和流量;臨牀用單味大黃煎劑治療急性膽囊炎12例,均取得良好療效;大黃對肝損傷具有保護作用,能明顯減輕肝細胞腫脹、變性及壞死,促進肝細胞RNA合成及肝細胞再生,促進肝血流循環。因此該方劑對肝膽疾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4.9.4 對心血管功能的影響
臣藥乾薑甲醇提取物對血壓可暫時性升高,繼之下降,並能增強心房自發性運動,使心率一過性減慢;乾薑水提取物能明顯抑制ADP和膠原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乾薑揮發油能強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TXB2及PGs(前列腺素S)的合成,明顯延長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抑制血栓形成。大黃不僅具有強心作用,而且可使血黏度及RBC壓積降低,大黃能抑制Na+-K+-ATP酶活性,提高血漿滲透壓,使組織內水分向血管內轉移,使血液稀釋,改善循環障礙,這對拮抗單純型腸梗阻的惡化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4.9.5 抗炎、抗氧化作用
君藥巴豆油有致炎性,但是巴豆霜口服對炎症的毛細血管通透性亢進、滲出、白細胞遊走等均有抑制作用。臣藥乾薑的水及醚提取物均有明顯的抗炎作用,乾薑通過促進腎上腺皮質功能而發揮抗炎作用,對炎症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滲出、水腫及肉芽組織增生均有抑制作用。佐藥大黃則通過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謝,抑制環氧化酶,抑制前列腺素E合成,抑制白三烯B4合成而發揮明顯的抗炎作用;同時大黃能清除氧自由基及羥自由基,並抑制羥自由基誘導的脂質過氧化,因此具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
4.9.6 對孕婦、老年人及體弱病人的影響
巴豆藥性猛烈,可致孕婦流產;臣藥生大黃湯劑20g/kg可引起孕鼠體重減輕、胎仔生長抑制,死胎率增加,故該方劑不宜用於孕婦。巴豆還有免疫抑制作用,其用量不當有引起劇烈腹瀉致死的可能,可產生急性接觸性皮炎,而且此成分可促發腫瘤。大黃雖然毒性較低,但致瀉作用以及對免疫系統的毒副作用和其致突變和致癌作用也應引起注意,故體弱病人、老年人不宜應用。
4.10 各家論述
1.《醫方考》:飲食自倍,冷熱不調,腹中急痛欲死者,急以此方主之。脾胃以飲食而自養,亦以飲食而傷,故飲食自倍,填塞至陰,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則令人腹痛欲死。《經》曰: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是也。以平藥與之,性緩無益於治。故用大黃、巴豆奪門之將軍以主之,佐以辛利之乾薑,則其性益速而效益捷矣。
2.《醫方集解》:此手足陽明藥也。大黃苦寒以下熱結,巴豆霜辛熱以下寒結,加乾薑辛散以宣通之。三藥峻厲,非急莫施,故曰備急。
3.《金鑑·刪補名醫方論》:柯韻伯曰,大便不通,當分陽結陰結。陽結有承氣、更衣之劑,陰結又製備急、白散之方。《金貴要略方論》用此治中惡,當知寒邪卒中者宜之,若用於溫暑熱邪,速其死矣。是方允爲陰結者立,乾薑散中焦寒邪,巴豆逐腸胃冷積,大黃通地道,又能解巴豆毒,是有制之師也。然白散治寒結在胸,故用桔梗佐巴豆,用吐下兩解法。此則治寒結腸胃,故用大黃佐姜、巴,以直攻其寒。世徒知有溫補之法,而不知有溫下之法,所以但講寒虛,不議及寒實也。
4.11 附註
備急丸(《千金翼方》卷二十)、抵聖備急丸(《醫方類聚》卷一○七引《千金月令》)、巴豆三味丸(《外臺祕要》卷六引《許仁則方》)、追魂丹(《普濟方》卷二五四引《太平聖惠方》)、備急三物丸(《聖濟總錄》卷一八○)、返魂丹(《雞峯普濟方》卷九)、獨行丸(《景嶽全書》卷五十五引易老方)、備急大黃丸(《內外傷辨》卷十一)、備急丹(《衛生寶鑑》卷四)、大黃備急丸(《醫學入門》卷七)、三聖丹(《仙拈集》卷一)、三仙串(《串雅補》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