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喘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shāng hán chuǎn

2 英文參考

dyspnea with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傷寒喘爲病證名[1]外感熱病過程中出現的氣喘[1]。《聖濟總錄》卷二十四:“論曰,傷寒喘其證不一。有邪氣在表,表未解,無汗而喘者;有邪氣在裏,汗出,不惡寒腹滿而喘者;有潮熱者;有心下有水而喘者。古人治之,亦各求其本。故在表者當汗,在裏者宜下。至於心下有水而喘,則又當利其小便也。若乃陰證發喘,是爲無陽,非灸之不可。”又指外感寒邪傷肺所致的喘急[1]。治用華蓋散等方[1]

參見寒喘喘證

寒喘爲病證名[2]。指內寒所致的氣喘[2]。《萬病回春》卷四:“寒喘者,四肢逆冷,脈沉細也。”本證多屬寒勝陽微,治以溫陽降氣爲主,方如九味理中湯附子[2]。亦指外寒所致的氣喘[2]。《醫林繩墨》卷二:“或因風寒閉肺,無汗氣逆而生喘也。”治宜宣肺散寒,用加味三拗湯五味子湯等方[2]

喘證爲病名[3]。簡稱喘,亦稱喘逆喘促[3]。古稱上氣喘息,一般統稱氣喘[3]。以呼吸急促爲特徵[3]。發病多與肺腎有密切關係[3]。《類證治裁·喘證論治》:“肺爲氣之主,腎爲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納升降失常,斯喘作焉。”《景嶽全書·雜證謨·喘促》:“氣喘之病,最爲危候,治失其要,鮮不誤人,欲辨之者,亦惟二證而已。所謂二證者,一曰實喘,一曰虛喘也……蓋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外感六淫,水飲痰濁壅阻於肺,氣失宣降者,多屬實;素體虛弱或元氣虧損,致肺氣失主,腎不納氣者,多屬虛[3]。治實喘以祛除病邪爲主,虛喘以培本攝納爲主[3]。亦有喘久病邪未除,元氣已損,症見虛實夾雜,當扶正與祛邪兼顧,或在發病時用祛邪,間歇時用扶正[3]氣喘發作時,一般多兼見咳嗽[3]。如喘而聲高氣粗,喉中痰鳴如拉鋸者稱爲哮或哮喘[3]。治療除服用藥物外,並可選用針刺、灸法藥物穴位電離子透入法敷貼療法[3]。本症因致病原因和表現證候各有不同,故在實喘虛喘的基礎上又可分爲多種證型[3]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3.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97.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07.

治療傷寒喘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