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薯

補益肺腎 中醫學 健脾和胃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shān shǔ

2 概述

山薯中藥名,出自《名醫別錄》。爲唐·侯寧極所著《藥譜》記載的山藥之別名。

4 來源及產地

薯蕷科植物薯蕷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根莖。主產河南、山西、河北、陝西[1]

5 性味歸經

甘,平。入脾、肺、腎經[1]

6 功能主治

健脾胃,益肺腎,補虛羸。治脾虛泄瀉肺虛咳嗽消渴小便頻數遺精虛勞羸瘦,自汗盜汗,食少倦怠,慢性腎炎小兒遺尿,婦女帶下[1]

7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8g。補脾焙用,益陰生用[1]

8 化學成分

本品含薯蕷皁苷元、多巴胺(Dopamine)、山藥鹼(Batata-sine)、止杈素(AbscisinⅡ)、膽鹼鞣質和多種氨基酸山藥多糖[1]

9 藥理作用

山藥脾虛模型大鼠有健脾作用,還促進小鼠免疫功能,降血糖,抗氧化[1]

10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