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枝膠質細胞瘤及間變少枝膠質細胞瘤

神經外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shǎo zhī jiāo zhì xì bāo liú jí jiān biàn shǎo zhī jiāo zhì xì bāo liú

2 疾病代碼

ICD:M9450/3

4 疾病概述

少枝膠質細胞瘤佔顱內腫瘤的1.3%~3.8%,在神經上皮性腫瘤中佔3%~12%。成人多見,好發於中年前後,平均發病年齡爲38~45 歲,發病率的高峯爲30~40歲。男性稍多。患者大部分生長緩慢,病程較長,自出現症狀到就診時間平均爲2~3 年,有報道病程爲2.4~4.1 年,最長有達31 年者。癲癇最常見症狀

5 疾病描述

少枝膠質細胞瘤佔顱內腫瘤的1.3%~3.8%,在神經上皮性腫瘤中佔3%~12%。發病率的高峯爲30~40歲。腫瘤絕大多數居於幕上,額葉最多見,其次爲頂葉和顳葉。腫瘤多位於白質內,可見位於皮質者,腫瘤外觀灰紅色,質軟,浸潤範圍常較廣泛,可突入腦室和皮質表面,部分腫瘤發生囊性變 醫學教 育網收集整理 。與腦組織之間界限較清楚,有時可見假包膜。少枝膠質細胞瘤及間變少枝膠質細胞瘤常以癲癇爲首發症狀精神症狀情感異常和癡呆爲主,侵犯運動、感覺區可產生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及失語等,高顱壓症狀出現較晚。

6 症狀體徵

少枝膠質細胞患者大部分生長緩慢,病程較長,自出現症狀到就診時間平均爲2~3 年,有報道病程爲2.4~4.1 年,最長有達31 年者。癲癇最常見症狀,爲神經上皮性腫瘤中最常見者,並常以癲癇爲首發症狀,見於50%患者,85%的患者癲癇發作,以癲癇起病的患者一般病程均較長。有部分病人被誤爲原發性癲癇而治療多年,直到出現顱內壓增高症狀才發現腫瘤。據統計,在可引起癲癇顱內腫瘤中,10%爲少枝膠質細胞瘤。除癲癇外,患者尚有頭痛(80%)、精神障礙(50%)、肢體無力(45%)等表現。病程多爲漸進性發展,可有突然加重。精神症狀常見於額葉少枝膠質細胞患者,尤其是廣泛浸潤、沿胼胝體向對側額葉擴展者多表現神經症狀,以情感異常和癡呆爲主。顱內壓增高見於半數左右的病人,一般出現較晚,除頭痛嘔吐外,視力障礙和視盤水腫病人約佔1/3。腫瘤侵犯運動、感覺區可相應的產生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及運動性或感覺性失語等。間變性少枝膠質細胞瘤多數患者病程較短,顱高壓症狀神經系統局竈症狀明顯。

7 疾病病因

分子生物學研究表明,少枝膠質腫瘤發生與19 號染色體長臂(19q)的雜合子丟失有關。

8 病理生理

少枝膠質細胞瘤多位於白質內,可見位於皮質者,腫瘤外觀灰紅色,質軟,浸潤範圍常較廣泛,有向深部中線結構浸潤生長的傾向,如侵犯側腦室壁、透明隔和丘腦連合。40%腫瘤內有鈣化團,20%有囊性變。與腦組織之間的界限較清楚,有時可見假包膜。部分腫瘤產生黏液樣變,聚集成膠凍樣物質。顯微鏡腫瘤細胞膨脹性生長形狀均勻一致,外形小而圓,很少有突起,胞核圓形,核分裂象少見,染色深;胞質少而透亮或呈噬酸性,用銀浸潤法(碳酸銀)染色見細胞爲圓形,胞質染黑色並能見到少而短的細胞凸起。細胞排列呈索條狀或片狀。血管豐富,有血管內膜增生和周圍結締組織增生。惡性少枝膠質細胞瘤的形狀更圓,核較大而染色較淺,胞質較多,核分裂象較常見。在腫瘤內常見纖維束及散在的神經元細胞。1/2~2/3 的腫瘤內鈣化球或血管壁內有礦化改變。部分腫瘤內可見成堆的微囊變、黏液性變性壞死腫瘤邊緣可見星形膠質增生。免疫組化染色發現,由於少枝膠質細胞細胞內含有微管,而非膠質纖維,因此少枝膠質細胞細胞GFAP 染色爲陰性,其間可有少量GFAP陽性的反映性星形細胞。個別可見腫瘤細胞腦脊液播撒。電鏡下,可見腫瘤細胞密集排列,少見細胞外間隙,細胞質呈疏電子性,對應光鏡下呈蜂窩狀結構,內有少量核糖體內質網微管等。可見大量線粒體,胞突較少,亦呈疏電子性,片狀分佈於胞體周圍,內含微管結構,但無連接結構,偶然可發現發育很差的點狀緻密體。腫瘤內可廣泛見到很像星形膠質細胞中間型細胞,可能代表腫瘤細胞向星形細胞分化。惡性少枝膠質細胞瘤的核分裂象尤其突出。間變性少枝膠質細胞瘤同樣有明顯的鈣化,惡性程度高者腫瘤組織學形態膠質母細胞瘤相似,與少枝膠質細胞瘤的根本區別爲腫瘤細胞極豐富,形態多樣,核質比例增大,核分裂象多見。腫瘤血管內皮增生明顯,並有腫瘤壞死現象存在。極個別可發生顱外轉移,以骨、淋巴結、肺爲主。

9 診斷檢查

診斷:根據患者臨牀表現及輔助檢查,可以做出明確診斷。

實驗室檢查:無特殊表現。

其他輔助檢查

1.頭顱X 線平片 少枝膠質細胞瘤最顯著的特點是鈣化,X 線平片可見腫瘤化斑多數呈條帶狀或點片狀,佔34%~70%,上皮性腫瘤發生局部顱骨變薄,顱內壓增高徵象見於30%以上的病人。

2.CT 掃描 多呈低密度佔位影像,90%的腫瘤內有高密度鈣化區,時常在腫瘤周邊部。非鈣化部分表現爲等、低密度影,增強後有時有強化

3.MRI 掃描 腫瘤T1 加權像呈低信號,T2加權像爲高信號,周圍水腫易與腫瘤相區分。若腫瘤有較大的鈣化,MRI 呈低信號區。少枝膠質細胞瘤注藥後的對比增強比較突出。

10 鑑別診斷

影像學上,無明顯鈣化的少膠質細胞瘤需與星形細胞瘤相鑑別,有鈣化的腫瘤則要與動靜脈畸形相鑑別,一般後者經常表現無周圍水腫和鈣化,異常血管和含鐵血黃素沉着往往並存。異常血管可爲分叉狀、管狀或圓點狀異常信號,在T1加權像和質子密度加權像呈低信號,在T2加權的偶回波圖像上呈高信號,在梯度回波加權像可直接顯示。靜脈注射Gd-DTPA 增強MRI 掃描有助於鑑別。間變性少枝膠質細胞瘤在影像學上除鈣化外,瘤周水腫明顯,部分惡性程度高者CT 與MRI 表現可與膠母細胞相似

11 治療方案

治療以手術切除爲主,手術原則爲儘可能多切除腫瘤。然而由於腫瘤侵犯中線結構或側腦室壁,常影響手術切除範圍,腫瘤肉眼全切率約30%。有人報道腫瘤切除愈徹底,手術死亡率愈低。腫瘤侷限於一側額葉、顳葉或枕葉者,手術切除是較理想方法比較徹底切除者術後常可獲得較好療效。對於少枝膠質細胞瘤術後放療、化療目前尚無統一認識。但對於生長迅速或復發的少枝膠質細胞患者。建議行術後放療與化療。近年研究認爲少枝膠質細胞瘤爲化療敏感腫瘤,對丙卡巴肼(甲基苄肼)、洛莫司汀長春新鹼系列治療(簡稱PCV)反應良好。間變性少枝膠質瘤治療仍以手術全切腫瘤爲主,術後放療是必需的。化療對間變性少枝膠質瘤有效,常用PCV 聯合治療。

12 併發症

如進行手術治療,可能發生以下併發症:

1.顱內出血血腫 與術中止血不仔細有關,隨着手術技巧的提高,此併發症已較少發生。創面仔細止血,關顱前反覆沖洗,即可減少或避免術後顱內出血

2.腦水腫及術後高顱壓 可用脫水藥物降低顱內壓,糖皮質激素減輕腦水腫

3.神經功能缺失 與術中損傷重要功能區及重要結構有關,術中儘可能避免損傷,出現後對症處理。

13 預後及預防

預後:少枝膠質瘤患者預後較星形細胞瘤患者佳。手術全切即使未行放療、化療亦可能獲得長期生存。對於腫瘤次全切除並行後放療的患者,5 年生存率可達85%,10 年生存率爲55%,平均生存期8.0 年,個別報道達40 年,僅作部分切除(包括活檢及減壓者)術後平均存活3.3 年。手術可明顯緩解頭痛症狀,但不能有效控制癲癇,術後仍有80%患者癲癇發作。然而,儘管行手術、放療、化療等綜合性治療措施,幾乎每一例均有復發可能。復發腫瘤發生惡性變,50%~70%復發少枝膠質瘤將變爲間變性,甚至有15%的復發腫瘤變爲多形性膠母細胞瘤。復發腫瘤的預後常較差。可再次手術延長生命,術後放療有一定療效,5 年及10 年生存率可達到52%和32%。間變性少枝膠質瘤預後欠佳,5 年生存率爲43%。平均生存期爲3.75~4.5年,腫瘤位於額葉者生存期較長。惡性程度高者平均生存期僅1.4 年。

預防:無特殊。

14 流行病學

少枝膠質細胞瘤約佔顱內膠質瘤的4%,在神經上皮性腫瘤中佔3%~12%。成人多見,好發於中年前後,平均發病年齡爲38~45 歲,男性稍多。80%以上的少枝膠質細胞瘤位於大、腦半球白質內,以額葉最多見,約佔半數,其次爲頂葉、顳葉,側腦室及後顱窩內少見。間變性少枝膠質細胞瘤在少枝膠質腫瘤中所佔的比例在不同病理中心的統計中差異較大。上海一組144 例少枝膠質腫瘤,其中間變性少枝膠質細胞瘤佔16.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