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內外傷辨惑論》卷中方之昇陽益胃湯
3.1 別名
3.2 處方
黃芪二兩,半夏(湯洗,脈澀者用)、人蔘、炙甘草各一兩,獨活、防風、白芍藥、羌活各五錢,橘皮(不去瓤)、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澤瀉(不腫勿用)、柴胡、白朮各三錢,黃連二錢[1]。
黃耆60克 半夏(湯洗,脈澀者用)人蔘(去蘆)甘草(炙)各30克 獨活 防風 白芍藥 羌活各15克 橘皮12克 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柴胡 澤瀉(不淋勿用)白朮各9克 黃連3克
3.3 製法
上藥爲粗末[1]。
3.4 功能主治
《內外傷辨惑論》卷中方之昇陽益胃湯功能益氣昇陽,清熱除溼[1]。治脾胃虛弱,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行令,溼熱少退,體重節腫,口苦咽於,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者[1]。
3.5 用法用量
每服三至五錢,加生薑五片、大棗二枚,水煎,早飯午飯之間服[1]。
每服9克,加生薑5片,大棗2枚,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早飯、午飯之間溫服。
3.6 方解
方中人參、黃耆、白朮、甘草補益脾胃之氣;柴胡、防風、羌活、獨活升舉清陽,祛風除溫;半夏、陳皮、茯苓、澤瀉、黃連除溼清熱。諸藥合用,共奏益氣昇陽,清熱除溼之功。
3.7 摘錄
《內外傷辨惑論》卷中方
4 《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一方之昇陽益胃湯
4.1 組成
柴胡5分,葛根1錢,石蓮子8分,茯苓1錢,升麻3分,當歸1錢5分,丹皮1錢5分,川芎8分,白芍1錢,生地1錢5分,秦艽1錢,麥冬1錢5分,生草3分。
4.2 功效主治
《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一方之昇陽益胃湯功在清心火,養脾血。主治經水不通,屬二陽之病。
4.3 各家論述
是方以升、柴、秦、葛升其清陽之氣;石蓮、麥、茯引入心經;四物、丹皮培養陰血;秦、葛引入於胃;苓、草引火下行,以通心氣;丹皮、生地祛血中伏火,則陽明燥金不受傷,而水谷之氣自能生律液以和營衛,月事必自通矣。
5 《秋瘧指南》方之昇陽益胃湯
5.1 組成
生耆4分,川芎8分,潞黨2錢,白朮1錢,白芷8分,茯苓1錢半,當歸1錢,麥冬1錢半,生甘草6分,野山參1錢,粉葛1錢,沙蔘3錢,羌活4分,赤芍1錢,釵斛1錢半。
5.2 功能主治
《秋瘧指南》方之昇陽益胃湯主治瘧疾,寒熱往來,口渴而脈濡數,旬日病已,遂致口氣臭穢,兩頰黑腫而硬痛,或生於左,或生於右,皆由苦寒太過,胃陽被遏,火毒凝聚所致。
5.3 用法用量
水燉。和童便徐徐咽之。
6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