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痹

中醫病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shí bì

2 註解

食痹   病名。因痰飲瘀血留滯胃脘,所致食已即心下痛,吐出乃止之證。出《素問·脈要精微論》。《素問·至真要大論》:“食痹而吐。”王冰注:“食痹,謂食已心下痛陰陰然,不可名也,不可忍也,吐出乃止。此爲胃氣逆而不下流也。”《雜病源流犀燭·胃病源流》:“惟肝氣相乘爲尤甚……痛必上支兩脅,裏急,飲食不下,膈咽不通,名曰食痹,謂食入即痛,吐出乃止也。宜肝氣犯胃方。”《證治匯補》卷五:“食痹者,食已則心下痛,吐出乃止,此因胃脘痰飲惡血留滯於中所致,薤白半夏湯治之。”參見胃脘痛條。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