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註解
柿子是柿科落葉喬木植物柿的果實,品種甚多。主要產地有河北、北京、河南、山東、山西等省市,著名品種有大蓋柿,平均重224克,最大450克,果實扁圓形,中間有縊痕,品質優良,無核,豐產。高莊柿也爲有名品種,主要產地爲北京昌平縣,果實個大,每500克3~4個,短圓柱形,果面有十字形縱溝,縊痕較淺,味甜。柿子除鮮食外,多幹製成柿餅,亦稱柿桃,可用作點心餡。
柿子是人們比較喜歡食用的果品,甜膩可口,營養豐富,不少人還喜歡在冬季喫凍柿子,別有味道。柿子營養價值很高,所含維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高1~2倍左右。假如一個人一天喫1個柿子,所攝取的維生素C,基本上就能滿足一天需要量的一半,所以,喫些柿子對人體健康是很有益的。
柿餅含量高達65.22%,蛋白質1.5%,脂肪0.1%,且餅肉柔軟,味甘蜜,耐藏耐運。
用柿餅加工的豌豆糕,涼甜可口,爲夏令佳品。柿餅可治便血,解酒毒,對降低血壓也有一定的作用,柿霜還可治喉痛,咽乾及口瘡等。
4 柿餅的營養價值
1. 柿子能有效補充人體養分及細胞內液,起到潤肺生津的作用;
2. 柿子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和碘,能治療缺碘引起的地方性甲狀腺腫大;
3. 柿子中的有機酸等有助於胃腸消化,增進食慾,同時有澀腸止血的功效;
6 柿餅適合的人羣
一般人羣均可食用
1. 適宜大便乾結者、高血壓患者、甲狀腺疾病患者、長期飲酒者;
2. 糖尿病人、脾虛泄瀉、便溏、體弱多病、產後、外感風寒者忌食;患有慢性胃炎、排空延緩、消化不良等胃動力功能低下者、胃大部切除術後不宜食柿子。
7 柿餅的食療功效
柿果味甘澀、性平,無毒;柿蒂味澀、性平,入肺、脾、胃、大腸經;
新鮮柿子有涼血止血作用;柿霜潤肺,可用於咽乾、口舌生瘡等;柿蒂有降逆止作用;柿餅和胃止血;柿葉有止血作用,用於治療咳血、便血、出血、吐血、新近研究發現柿子和柿葉有降壓、利水、消炎、止血作用。
9 柿餅的食用建議
每天約30克
1. 食柿應儘量少食柿皮;
2. 正常的柿子餅上的那層東西叫柿霜,有潤燥、化痰、止咳的作用,能治肺熱燥咳,是曬制柿餅時隨着果肉水分的蒸發而滲出的含糖分的凝結物,主要成分是甘露醇、葡萄糖、果糖、蔗糖等,爲淡黃或白色。當然現在市場上很多人用石灰來假冒柿霜,買的時候要小心,一抖就掉粉的不能買。
10 柿餅工藝流程
原料選擇→刮皮→日曬→燻硫→捏軟→整型→堆捂→晾攤→包裝
11 柿餅製作方法
1.原料選擇:應選果形大、形狀整齊、果頂稍平坦、無縊痕、含糖量高、水分適中和少核的品種。果實色澤橙紅和萼頭發黃、充分成熟的果實,可制優良柿餅。採收後,剔除爛果和軟果,再按大小分級。
2.刮皮:先摘除萼片,剪去果柄,需掛曬柿子應留“丁字形”拐把。然後用刮刀颳去一層薄皮。柿皮要刮乾淨,不得留頂皮和花皮,僅在柿蒂留取1釐米寬的果皮。
3.日曬:先鋪好曬席,再把颳去皮的果實果頂朝上排列,進行晾曬,並時常翻動。
4.燻硫:若遇連續陰2天,每天可以燻硫一次,每次燻蒸20~30分鐘。待天晴立即晾曬。
5.捏軟:捏軟時間最好選擇晴天或有風的清晨,若果面返潮則不易捏破。經3~4天晾曬,果面發白、結皮,果肉稍軟時,用手輕捏果實中部,擠傷果肉、促進柿果軟化和脫澀,加快水分向外擴散,以縮短晾曬時間。捏時切勿用力過重,以免捏破後影響外觀。隔2~3天,當果面乾燥並呈現皺紋時可捏第二次。這次捏柿比第一次要重,將果肉硬塊全部捏碎,捏散軟核。又過2~3天后,當果面乾燥至出現粗皺紋時,再捍第三次。此次將果心自莖部捏斷,使果頂不再收縮。一般捏柿三次後即可。
6. 整型:一般是將柿果捏圓餅形。
7. 堆捃:當柿蒂周圍剩下的柿皮乾燥,果肉內外軟硬一致,稍有彈性時,便可收集堆捂。將曬乾的柿餅裝進缸或者堆在木板上,厚約45釐米,上面用草蓆、麻袋或塑料布覆蓋。經過4~5天,柿餅慢慢回軟,內部糖分也隨水分外滲至果面。
8. 晾攤:在有風的早晨取出柿餅,放通風陰涼處攤開,吹乾果面,就有柿霜生成。攤晾的次數愈多,出霜就愈快愈好。
9. 包裝:裝入麻袋,放置乾燥處。
12 柿餅質量標準
1.只形大而均勻,邊緣厚而完整,不破裂,萼蓋居中,修剪平整,貼肉而不翹。
2.柿霜以厚而白爲好。
3.肉質以用手捏之軟糯潮潤,柿霜不脫、少核的爲好。
4.口感軟糯而甜,無粉,澀味,嚼之無渣或少渣。
14 《*辭典》:柿餅
14.1 出處
《日用本草》
14.2 拼音名
Shì Bǐnɡ
14.3 別名
幹柿(《日華子本草》),柿花(《綱目》),柿幹(《本草備要》)。
14.4 來源
14.5 原形態
14.6 製法
參見"柿霜"條。
14.7 性味
甘澀,寒。
③《綱目》:"白柿,甘,平,澀,無毒;烏柿,甘,溫,無毒。"
④《本草通玄》:"甘寒而澀。"
14.8 功能主治
①《別錄》:"火柿主煞毒。療金瘡,火瘡,生肉止痛。"
②陶弘景:"烏柿,火燻者斷下,又療狗齧瘡。"
③《本草拾遺》:"日干者溫補,多食去面皯,除腹中宿血;火幹者,人服藥口苦及欲吐逆,食少許立止。"
⑥《日用本草》:"澀腸止瀉,殺小蟲,潤喉音。治小兒秋深下痢。"
⑧《本草通玄》:"止胃熱口乾,潤心肺,消痰。治血淋。便血。"
14.9 用法用量
14.10 注意
14.11 附方
①治痰嗽帶血:青州大柿餅,飯上蒸熟,批開,每用一枚,摻真青黛一錢。臥時食之,薄荷湯下。(《丹溪纂要》)
③治吐血、咯血、嗽血、咳血,及小便淋血、腸風瀉血、痔熱流血等證:柿餅一斤(青州出者,去蒂核),枇杷葉(刷去毛)、白果肉(去衣)、懷熟地各四兩,生薑皮一兩(炒焦黑),百部五兩,天門冬、麥門冬(俱去心)各六兩。用水五十碗,熬至十碗,濾出渣,再如法煎,共三次,取汁共三十碗,總和一處,入砂鍋內,慢火熬至五碗,加煉蜜六兩,收貯淨磁瓶內。每早、午、晚各服十餘茶匙,白湯調服。(《本草匯言》)
⑤治小便血淋:白柿、烏豆鹽花煎湯,入墨汁服之。(《經驗方》)
⑥治血淋:幹柿,燒灰存性,爲末。米飲調服。(《世醫得效方》柿焚散)
⑦治腸風下血:棉花核(炒黑,去殼)三兩,側柏葉(炒黑)四兩,槐米(炒)一兩。柿餅蒸爛搗丸,清晨滾湯下四、五錢。(《絳囊撮要》柿餅丸)
14.12 各家論述
《綱目》:"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氣平,性澀而能收,故有健脾澀腸,治嗽止血之功。蓋大腸者肺之合,而胃之子也。按方勺《泊宅編》雲,劉掾病髒毒下血凡半月,自分必死,得-方,只以幹柿燒灰,飲服二錢遂愈。又王繆《百一方》雲,曾通判子病下血十年,亦用此方一服而愈,爲散爲丸皆可。與本草治腸澼,消宿血,解熱毒主義相合,則柿爲太陰血分之藥,益可徵矣。又《經驗方》雲,有人三世死於反胃病,至孫得一方,用幹柿餅同乾飯日日食之,絕不用水飲,如法食之,其病遂愈,此又一徵也。"
14.13 摘錄
《*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