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滯胃脘

臟腑 鍼灸學 中醫學 中醫病證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shí zhì wèi wǎn

2 英文參考

retention of food in the stomach[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食滯胃脘飲食不節,滯留胃脘,不能消化,出現上腹脹痛、噯腐嘔吐厭食舌苔厚膩、脈滑等症狀[1]

參見傷食

傷食泛指因飲食損傷脾胃所致的病症。因飲食不節,或脾虛不運所致。初起多見胸脘痞悶,噯氣腐臭,厭食噁心嘔吐泄瀉,苔膩等症。治宜健脾消食。一般取用建裏梁門足三裏內庭等穴。針用瀉法。見《丹溪心法》。[2]

4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24.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6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