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Shǔifēn CV9[中國鍼灸學詞典]
shuǐfē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CV9[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RN9[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4 經穴名·水分
穴位 | 水分 | ||
---|---|---|---|
漢語拼音 | Shuifen | ||
羅馬拼音 | Shuifen | ||
美國英譯名 | Water Dividing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CV9 | |
日本 | 9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VC9 | |
富耶氏 | VC9 | ||
德國 | KG9 | ||
英國 | Cv9 | ||
美國 | Co9 |
水分爲經穴名[1](shuǐfēn[2]CV9[2],RN9[3]) 。出《鍼灸甲乙經》。別名中守(《千金翼方》)、分水(《太平聖惠方》)、風水(《鍼灸逢源》)。屬任脈[3]。水即水谷,分指分別,此穴在臍上1寸,內應小腸腑,水谷至此分清別濁,故名水分[3]。水分穴主要用於脾胃疾患等:如腹脹,腹痛,噁心嘔吐,腸鳴泄瀉,水腫,腹水,腸炎,腎炎,嘔吐,不嗜食,繞臍腹痛,腸鳴,泄瀉,脫肛,小便不利,小兒陷囟,霍亂轉筋,腰脊強痛,蠱脹,小便不通,腹瀉,反胃,吐食,腹堅腫如鼓,繞臍痛衝心,腸胃虛脹,腰脊強急,胃炎,腸粘連,泌尿系炎症等。
4.1 水分穴的別名
4.2 出處
4.3 穴名解
水即水谷,分指分別,此穴在臍上1寸,內應小腸腑,水谷至此分清別濁,故名水分[3]。
水,指水液,水氣。分,指分別,分利。本穴位在臍上1寸,當小腸下口,是小腸分泌清濁的分水嶺,《鍼灸聚英》:“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腸,故曰水分。”[4]
4.4 所屬部位
上腹[5]
4.5 水分穴的定位
水分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水分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4.6 水分穴的取法
在臍上1 寸,腹中線上,仰臥取穴。
仰臥位,於胸劍聯合至臍中連線的下1/8與上7/8的交點處取穴[7]。
4.7 水分穴穴位解剖
水分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壁外脂肪、壁腹膜。淺層主要布有第九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淺靜脈的屬支。深層有第九胸神經前支的分支。
4.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8]。
4.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肋間神經前皮支分佈;深層有肋間神經和腹壁上動脈分佈;再深層可及腹腔[9]。
4.8 水分穴的功效與作用
水分穴位於臍中上1寸處,飲食入胃至此恰逢水谷分離處,具有通利水道、宣泄水溼之功,故可治療水溼內停之疾[10]。
水分穴有和中理氣、分利水溼之功,水谷至此,清濁已分。故清濁不分、泄利者,收效甚捷。《金針梅花詩鈔》:“水分要在能分水,清濁難分水病推。”但刺之勿深,防消水過甚也。《明堂》用灸。《鍼灸資生經》亦以不針爲是。[10]
4.9 水分穴主治病證
水分穴主要用於脾胃疾患等:如腹脹,腹痛,噁心嘔吐,腸鳴泄瀉,水腫,腹水,腸炎,腎炎,嘔吐,不嗜食,繞臍腹痛,腸鳴,泄瀉,脫肛,小便不利,小兒陷囟,霍亂轉筋,腰脊強痛,蠱脹,小便不通,腹瀉,反胃,吐食,腹堅腫如鼓,繞臍痛衝心,腸胃虛脹,腰脊強急,胃炎,腸粘連,泌尿系炎症等。
水分穴主要用於脾胃疾患等:如腹脹、腹痛、噁心嘔吐、腸鳴泄瀉、水腫、腹水、腸炎、腎炎等[10]。
水分穴主治嘔吐,不嗜食,繞臍腹痛,腹脹,腸鳴,泄瀉,脫肛;水腫,小便不利,小兒陷囟,霍亂轉筋,腰脊強痛等[10]。
腹堅腫如鼓,繞臍痛衝心,腸鳴,腸胃虛脹,反胃,泄瀉,水腫,小兒陷囟,腰脊強急,腸炎,胃炎,腸粘連,泌尿系炎症。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直刺0.5~1寸[10][10][10],局部酸脹[10]。
4.10.2 灸法
宜灸[10]。
4.11 水分穴的配伍
水分配天樞、三陰交、足三裏,有調和氣血,健運脾胃的作用,主治繞臍痛,腹瀉,納呆。
水分配陰交、足三裏,有健脾和胃,活血祛瘀,益氣行水的作用,主治鼓脹。
4.12 特效按摩
水腫、腹水時用食指揉按腹部的水分穴,按至有熱感爲止[10]。
4.13 文獻摘要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腹堅如鼓,水腫腸鳴,胃虛脹不嗜食,繞臍痛,衝胸不得息,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若水病灸之大良,可灸七壯至百壯止。禁不可針,針水盡即斃。
《鍼灸大成》:主水病,腹堅腫如鼓,轉筋,不嗜食,腸胃虛脹,繞臍痛,衝心,腰脊急強,腸鳴狀如雷聲,上衝心,鬼擊,鼻出血,小兒陷囟。
《鍼灸聚英》: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腸,故曰水分。
5 病證名·水分
5.1 腎虛不能制水,水氣流散於四肢而致的肢腫
水分爲水腫證型之一[10]。指腎虛不能制水,水氣流散於四肢而致的肢腫[10]。《諸病源候論·水腫病諸候》:“水分者,言腎氣虛弱不能制水,令水氣分散,流佈四支,故云水分,但四支皮膚虛腫聶聶而動者,名水分也。”
5.2 婦人先患水腫後月經閉止的病證
水分指婦人先患水腫後月經閉止的病證[10]。《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先病水後經水斷,名曰水分。”亦名婦人水分。又《脈經》:“婦人懷娠,三月而渴,其脈反遲者,欲爲水分。”
7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0.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2.
- ^ [4]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5.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99.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75-376.
-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9]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2.
- ^ [10]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75-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