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醫典

唐代 藏醫學著作 藏醫學 書籍 古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sì bù yī diǎn

2 註解

四部醫典》爲藏醫學著作[1]宇陀寧瑪·元丹貢布主持編著[1]。約成書於公元8世紀末[1]。全書用韻體古藏文以問答形式寫成[1]。分四部分:第一部爲“總則醫典”,共6章[1]。簡介了人體生理、病因病理、診斷及治療[1]。第二部爲“論說醫典”,共31章,介紹了人體胚胎髮育、生理、病因、日常行爲、衛生保健藥物性能藥物配伍外科器械及治療原則[1]。第三部爲“祕訣醫典”,共92章,主要敘述臨牀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狀診斷及治療[1]。第四部爲“後續醫典”,共27章,詳細敘述尿診、脈診的診斷方法藥物配伍、主治、外科治療法等內容[1]。《四部醫典》是藏醫學的經典著作,是學習醫學的必讀課本[1]。其內容之豐富,涉獵之廣泛,綜觀其內容,明顯可見吸收了印度醫學及漢族醫學(即中醫)的內容[1]。它不僅是重要的醫學著作,對於研究藏醫與其他民族、藏醫與國外醫學的交流史、藏族史、藏醫史、藏醫學、民俗學、民族學也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1]。它在國際醫學界中有重大影響,受到世界各國藏學研究者的重視,曾先後被全文或部分地譯成蒙、漢和英、俄等多種文字[1]。現我國有兩種漢文全譯本,分別於1983年和1987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及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1]。西藏人民出版社於1982年據德格木刻版出版了排印藏文本[1]

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76.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